本报6月29日讯(记者 张婧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40多条河流管理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例如,河道工程老化失修,淤积阻塞严重,防洪除涝能力薄弱,治理理念不够先进,治理措施不够科学。为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全面实行河长制,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2017年3月3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要求,2017年12月底前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组织体系以及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实行河长制将采取全面排查、系统整治、巩固提高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全面开展河湖问题排查,查明问题、摸清底数。随后,结合排查结果对每条河湖存在问题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及三年行动计划,抓好督导检查并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最后,在河湖水事秩序走上正轨、河湖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后,通过建章立制保持河湖综合整治成效,规范河湖管理和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永续利用。
《东营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确立了到2017年、2020年、2030年的工作总体目标。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使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全市河湖变得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督管理6大项、34条。全面实行河长制,对于解决复杂水问题,完善水治理体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关新闻
创新管理制度为40余条河流配“河长”
全市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0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条,流经两个以上县区的河流16条。水系交错、工程棋布,涉水问题突出,整治任务繁重。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污水排放、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水污染有加重趋势。部分地区河道长期断流,湿地萎缩,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侵占河道,非法毁堤等现象时有发生,上下游左右岸抢水争水等用水矛盾突出,河湖管理保护体制机制尚未根本理顺,严重影响了河湖功能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行河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河湖管理保护是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部分省、市、县(市、区)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措并举、责任追究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国家水安全,需要全面实行河长制,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有效破解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建立河湖管理和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市县乡三级河长是如何设置的
全面建立市、县、乡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全市设立总河长,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副市长为副总河长。在黄河东营段、神仙沟、溢洪河、五六干合排、沾利河、草桥沟、挑河、支脉河东营段、五干排、小清河东营段、广利河、老广蒲沟等12条市管河道和东营河、太平河、阳河、织女河等4条环保重点督查河流,分别设立市级河长,由市级领导担任,明确一个部门、单位为联系单位,负责落实河长安排事项和工作任务。河流所经县(区)领导分别担任相应河流河长。各县区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并在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县(区)、乡镇(街道)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河长制延伸到村。鼓励设置民间(义务)河长。对市级总河长、市级副总河长、市级河长、县(区)、乡镇(街道)河长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
市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等30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
今年12月底前
全面实行河长制
《工作方案》确立了到2017年、2020年、2030年的工作总体目标。2017年8月底前,出台市级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9月底前,负责牵头的市直有关部门就牵头事项制定专项实施方案;10月底前,县区党委、政府出台实施方案及县级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完善工作机制。12月底前,全面实行河长制。
到2020年,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1%;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10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骨干河道、重要湖泊、重点水库的生态水量基本得到维持;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现象基本消除,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
到2030年,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建成区总体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80%以上;城乡重要河道基本保有生态基流;岸线利用规范有序,河湖水事秩序良好;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全面恢复水环境功能,水环境风险得到控制,河湖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本报记者 张婧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