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股深入都市废弃建筑的“探废”风潮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有记者亲自潜入社群参与废弃工厂探索,结果翻入围墙后就摔进了烂泥地。今年8月,大连一名摄影师冒险进入一处贴有明显警示标识的废弃广场内,导致从十米高处坠落重伤。
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等这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正成为社交媒体上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胜地”。这些“探废”爱好者们组建起自己的社群,借由平台标定地图,在聊天群组中互相分享如何躲避保安、翻越围墙的“攻略”。这些年轻人们组团寻求刺激,或为“冒险精神”,或为“出片搏流量”。当安全事故频发,这场风靡年轻人的活动该受到管制了。
“探废”活动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打卡”,而只是一群热爱探险的人自发的“探索”。也就是说,早期的“探废”活动的性质更类似极限跑酷等小众行为,是在有经验者合法组织下进行的兴趣活动。然而在当下,嗅到流量密码的平台将城市废墟点无门槛地提供给大众,鼓励人们去打卡,“探废”活动在流量的裹挟下已然变了味。
那些社交媒体上精心设计传播的“废墟美学”照片,为危险的“探废”行为进行了浪漫化包装。新奇与有趣让更多人跟风加入探险的圈子,流量的高涨更是推动了人们“探废”的欲望。随着越来越多毫无经验、只为“打卡”的年轻人涌入,“探废”圈成了安全事故的高发地。
事实上,除了安全隐患问题,当下风靡的“探废”活动还在法律的红线边缘游走。废弃建筑的所有权关系依然存在,贸然进入可能会构成非法侵入。更严重的是,当下“探废”圈里正在流传的“攻略”,包括“教学”如何破坏门锁、躲避监控探头、逃脱保安抓捕等,这是明晃晃地在教唆违法行为。这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漠视,更是公共安全的失守。若人人效仿,城市管理秩序何存?
正如此,这场风潮也暴露出了城市与平台治理的盲区。一方面,城市对于废弃建筑的管理存在疏忽。废弃建筑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缺乏系统的监管,这才为一些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另一方面,平台追逐流量,放任安全风险不顾,进一步推动年轻人们跨入了险境。
“探废”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更不能因爱好与流量而逾越安全的红线。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平台的监管,遏制不良的“搏流量”风气。同时从源头治理,系统管理废弃建筑,严禁人们将危险的废墟视为“打卡出片地”。年轻人们也应理性思考,不要让一时的刺激成为终生的遗憾。
(来源:红辣椒评论微信公号,作者:许淑妍)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