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通气阀”失灵了,耳朵正在默默“溺水”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03 1374
张女士(化名)最近的日子过得有些憋闷。2周前感冒后,她的左耳总像被一团棉花堵住,听人说话像是隔着一层水,电视音量越调越高,连家人的轻声细语都变得模糊不清。更奇怪的是,耳朵里时不时传来细微的“噼啪”声,像是有气泡在轻轻炸开。起初她以为只是感冒后遗症,可症状非但没缓解,反而出现了短暂的耳鸣,听力也日渐下降。在家人劝说下,带着重重焦虑,她走进了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的诊室。
小小咽鼓管,牵动听力大问题
接诊张女士的是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主任李莉。为明确病因,李莉为张女士安排了系列专业检查,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耳闷、听力模糊、耳内响声,这些都是典型信号。”李莉解释,“咽鼓管是连接鼻咽与中耳的‘生命通道’,一旦功能失调,中耳压力失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持续下降,极个别甚至影响面神经功能。”
科学训练重启“通气开关”
问题根源找到了,治疗也随即展开。李莉为张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重点在于恢复咽鼓管的主动开放能力。除了指导她进行捏鼻鼓气等被动通气方法外,更核心的是针对性地锻炼腭帆张肌——这组肌肉是打开咽鼓管的“关键引擎”。为此,医生教她每天做“下颌左右移动训练”,通过规律的下巴运动锻炼肌肉功能。
张女士坚持训练,几周后便感受到变化:吞咽或打哈欠时,耳内久违的“通气感”重新出现,闷堵感逐渐消退。一个月后复诊,检查显示鼓室积液消失,鼓膜标志恢复正常,咽鼓管功能指标也显著提升。“没想到不用手术,靠科学锻炼就把耳朵‘打通’了。”张女士感慨道。
耳朵的“沉默警报”,值得被认真倾听
像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在日常门诊中并不少见。许多人将耳闷、听力模糊归为“上火”或疲劳,殊不知可能是咽鼓管这一“小通道”在“闹情绪”。在此,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主任李莉再次提醒:“咽鼓管虽小,却是连通鼻咽部与中耳腔、维持中耳健康的关键。一旦出现持续性耳闷堵、听力‘隔水感’或耳内不明声响,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到专业耳科就诊排查咽鼓管问题。及时识别症状、明确诊断,再通过科学、持续的针对性干预,才能守护中耳健康、留住清晰听力,切莫因忽视这根‘小通道’的故障,让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受损,甚至诱发更复杂的健康问题。”一次及时地就诊,或许就能避免听力的长期损伤——耳朵的“沉默警报”,值得被认真倾听。
责任编辑:秦聪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