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以为“耳背”是小事!爸妈可能正在悄悄“失联”……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03 1367

“妈,我刚说了什么?”

“哎,你说了啥都行,我反正听不大清”

“那我再说一遍?”

“算了算了,你说啥都好……”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在你家也常常上演?许多家庭都把老人“耳背”当作自然规律,觉得年纪大了,听不清很正常。于是慢慢习惯了看电视要调大音量、总让家人重复一遍又一遍,甚至干脆少交流。每当提醒他们去检查耳朵时,他们却总是摆摆手:“年纪大了,耳朵背点很正常,不碍事。”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正在悄悄侵蚀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耳背”不是小事,它正在偷走老人的“社会连接”

很多人认为听力下降只是“听不清”,但它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深远。试想一下:饭桌上听不清亲人的谈笑,朋友相聚时插不上话,孩子踮着脚喊“爷爷、奶奶”,却因耳朵不灵,错过了那声最甜的呼唤……久而久之,老人会主动选择沉默,甚至回避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社交场合。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怕听错闹笑话”“怕麻烦别人”。这种长期的社会孤立,极易导致孤独感、焦虑和抑郁。听力障碍,正在无声地将他们推向心理健康的边缘……

听力下降≠自然衰老,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

虽然“老年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聋)是常见类型,但并非所有听力下降都是“年龄到了”的结果。其他可能导致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包括:

●慢性疾病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可影响内耳微循环;

●耳部疾病:如耵聍栓塞、中耳炎、耳硬化症等;

●药物性耳聋:某些抗生素、利尿剂等具有耳毒性,长期使用需警惕;

●噪声暴露史:年轻时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损害可能在老年显现。

因此,简单归因为“老了”,视其为“自然规律”而放任不管,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甚至延误其他疾病的诊治。

从“听不清”到“听得清”,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作为子女,我们常常关注父母的饮食、睡眠、用药,却容易忽略他们的“听觉健康”。一句“您听得清吗?”可能是开启健康对话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早”字:

●早筛查:建议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听力检查(纯音测听+言语测听),就像体检测血压一样常规。

●早诊断:通过听力评估明确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制定个性化方案。

●早干预:轻-中度可通过助听器放大声音;重-极重度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配合听觉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国家已行动,听力健康正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一环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扎实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预防和减缓老年听力损失发生发展”,将老年听力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推动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老年人听力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也将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连续的听力健康管理服务。如果您发现家中老人有听不清、总让别人重复说话、看电视要调很大声等情况,建议尽早带他们来耳科进行专业听力检查,早干预、早改善,让爱听得见。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