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琛:以韧劲与担当,绘就泳汶河守护新画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4:53 3.6万

2024年年初,作为龙口市芦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谢琛肩负起镇级河长的重任。自此,一段守护泳汶河的温暖故事悄然开启。

骨子里有股韧劲

六十余天记录制作问题台账

谢琛回忆起第一次带领工作片人员、分管领导以及村工作人员,对长达 14.5 公里的泳汶河及其支流南滦河进行全面巡查的经历,内心感触颇深,河道两旁的垃圾堆放以及环境污染、水质差等问题让她倍感焦虑。为了精准掌握泳汶河的情况,谢琛及其团队花费了六十多天时间进行实地勘测,与同事共同绘制了《泳汶河流域问题台账》(以下简称“问题台账”)。

(图为《泳汶河流域问题台账》部分截图)

在这个过程中,谢琛及其团队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其中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位于河道周边支流,厂房内没有污水处理设备,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里。谢琛多次上门沟通,要求其停业整改,配备环保设施,达标后再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排放。但企业认为整改会造成损失,质疑执法存在针对性和不公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谢琛牵头成立专门工作队,协调信访、环保等多个部门,深入企业走访沟通,完善执法程序,最终顺利完成企业的污水排放改造提升工作。

河道变美机制先行

作为河长,谢琛深知肩头的职责意义重大,要想泳汶河长治久安需先从完善制度下手,谢琛创新提出“123”系统化工作法,即一套制度先行,明确全链条责任,双线协同发力,四级管理网络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三方责任共担,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制度落地后,巡河模式升级,由原先的人为巡航到后来的“科技+人”双向发力,问题处置效率提升95%,实现“主动管护”。此外,她带队开展专项整治,关停偷排企业、督促企业升级治污设施、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多举措攻克水质污染等难题。

为了确保前期制定的措施能够顺利贯彻落实,谢琛牵头召集相关责任人,共同探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带头执行。通过向各村干部、河长和河管员进行思想渗透,谢琛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条款,确保制度公平公正。同时,谢琛组织召开研讨会,详细阐述政策的制定背景、必要性以及落实意义,对先进工作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在全镇大会上高调表扬,提供人物宣传典型的机会。

随着泳汶河的治理和管护制度更加完善,谢琛深知河道管护是一场持久战。于是,她定期组织河长和河管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专家助力解难题

群众参与护碧水

“记得夏天有一次巡河被蚊子叮了一身,浑身热透了”谢琛回忆道,为了摸排问题恢复河水清澈,谢琛经常带队与排污企业打“游击战”。由于泳汶河道及支流较长,部分问题点位具有隐蔽性,尤其是夏天,一些排污口在雨后或晚上才会显现。为此,谢琛成立了摸排机动小队,由镇长牵头,分管领导、沿河各工作片以及各村书记参与,下沉河道实地勘察。重点选择下雨后和晚上这两个时间段,针对沿河涉水企业、厂房大院等进行多次摸排,最终找到了疑似排污口的源头,为后续整改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随着河道排污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也迎面而来,在清淤和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由于河道部分地方过于狭窄,大型机械无法进入,而且河床情况复杂,各段差异较大,原定的工作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不断调整。此外,在水生态浮床和水生植物修复方面,谢琛所在的团队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选种适合本地环境且对生态系统修复作用大的植被。为此,谢琛请来了专业人士和上级部门帮忙,找到专门从事机械工程的专家现场指导,确保清淤工作的高效进行。同时,邀请市水务局和农业专家团队进行实地勘察和方案论证,最终选定了菖蒲、芦苇等适合本地环境的本土水生植被,这些植被水体净化能力强,成活率高。种植后,安排专门人员定期监测维护、补植补种,确保后期效果。

除此以外,谢琛深刻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水环境治理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守护者,治理成果才能持久长效。

从去年开始,谢琛组织团队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同时建立线下、线上双向机制,线下借农村大集等节点宣传,线上通过微信群等传播正能量,截至目前已向村民发放宣传页1500多份、短信2万余条。同时,团队组织设立24小时热线与河长信箱,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并邀请专家开展4次讲座,在田间示范推广技术,减少农药对水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益。

2024 年,泳汶河成功入选省级效益河湖样板案例。作为泳汶河河长,看着曾经浑浊的河水如今重现鱼群游弋的生机,谢琛满心成就感,她表示将持续推进智慧监测、联防联控、生态补偿,方能筑牢水安全根基,期待未来的泳汶河水长清长流,生态与经济效益持续放大。

责任编辑:李和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