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近视学校,看清书本更要看清远方
农民日报 12:12
近日,一则关于“零近视学校”的新闻引发热议。在云南省屏边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三所小学里,学生近视率为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仍居高不下。2023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了52.7%,其中小学阶段为35.6%、初中71.1%、高中高达80.5%。这意味着,每三个小学生里就有一个“近视眼”。近视问题呈现出早发、高发的趋势,已经成为困扰孩子和家长的重大问题。
云南这三所学校没有高科技护眼设备,也没有特殊医疗手段干预,是怎么做到零近视率的?在这些学校里,电子产品被完全拒之门外。孩子们做完眼保健操,就冲出教室,去打陀螺、踩高跷、丢手绢,每天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晨跑、大课间、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环环相扣。他们在自然光下奔跑、眺望山林。研究表明,自然光能够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过度拉长;而每天两小时以上的户外光照,被医学界公认为是预防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见,眼睛视力好,不是运气好,而是选对了教育方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这一点的孩子很少。一方面,家庭教育功能正在弱化。不少农村父母受自身认知所限,难以在成长中给予孩子有效引导,手机成了最便捷的“电子保姆”。久而久之,屏幕几乎垄断了孩子的世界,手机不仅放儿歌,还被用来上网课、哄睡觉。长时间、近距离的光源暴露,不断侵蚀着他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视觉系统。另一方面,教育焦虑代际传递正在蔓延。孩子一旦入学,生活便被彻底“课表化”。每天清晨被早早送进教室,全天被课程填满,下课十分钟用来背诵,放学后还有作业、补课和兴趣班。就连本应放松身心的周末,也往往沦为“查漏补缺”的延伸。坐得更久、看得更近、睡得更少,孩子们的双眼被长时间地困在书本与笔记的方寸之间,几乎没有机会看向远处的天空。因此,近视问题早已超越单纯的健康范畴,更反映了教育焦虑、家庭缺席与童年被压缩的现实。
对“零近视学校”的惊讶更多是一种心酸。在一个普遍视疲劳的教育生态中,健康反而成了稀缺品。这种稀缺背后,是评价体系和教育理念的本末倒置。在应试逻辑主导的教育体系里,几乎所有资源都被卷向成绩。体育课被挤占,劳动课被简化,户外活动时间被压缩。学校追升学率,家长盯成绩单,老师被绩效考核牵着走。教育的重心,从“培养人”滑向了“高分、好学校”。可是,小学阶段本应是孩子连接社会、形成三观的关键期。适当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如整理宿舍、打理菜地、洗碗、采茶,不仅能培养实践能力与责任感,也能让孩子在劳动中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成就感与自信。而且,从长远看,良好的视力关系着人生选择的广度。国防、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航海、交通运输等上百种职业都对视力有严格要求。能看得清,也意味着能走得远。
“零近视学校”告诉我们,教育不只是让孩子“看清书本上的每个字”,更要让他们能“看得见远方”。阳光、户外、合作与劳动,让孩子在身体和感官上自由成长,是最有效的近视防控方式。每天两小时户外活动,在功利化裹挟的教育环境中,这样的坚持尤显珍贵。
虽然,农村教育仍存在师资薄弱、课程单一等问题,但这三所“零近视学校”的意义恰恰在于此。它证明了即使条件有限,只要理念正确、实践得当,也能实现健康与成长的平衡。孩子在田野、阳光和自然中玩耍,少了屏幕干扰,多了身体自由。这种看似“落后”的教育形态,反而还原了教育的朴素逻辑:尊重儿童的天性,让成长回归身体与感知。正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腊福小学校长段绍春所说:“孩子身心健康、三观正确最重要,视力好是一辈子的大事,做错题、没考好都是小事。”
如今,“双减”“五育并举”等政策已出台,但理念落地仍有落差。唯有评价体系改变,教师考核不再唯升学率,家长从焦虑中抽身,孩子才能真正“看见世界”。教育应面向生命和未来,而非知识的密集输入。高近视率的背后,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重压力。孩子的世界被卷成“一张卷子”,健康、兴趣和生活质量被忽略。这种被焦虑主导、又缺少陪伴的童年,培养出的不是有远见的孩子,而是一代“看得越来越近”的学生。教育的成果,不只是卷面分数,更在于孩子明亮的眼睛、健康的体魄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状态。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映着蓝天、远山和未来,那才是一种完整的成长,也是教育应有的充满希望的模样。
运动、阳光、笑声,本该是童年的底色。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学校的操场将不再寂寞,家长不再把户外时间视为浪费,老师的考核也不再与成绩绑定。那时,“零近视”将不再是新闻,而是常态。
责任编辑:刘道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