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鱼邱湖街道种粮大户李金阳种植的800多亩玉米已经收获完毕,但降雨持续不断,他望着已经装囤的玉米,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而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因种植了晚熟品种,正在等待雨停后,再进行收获。
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山东自西向东、自南而北陆续进入秋收秋种高峰期,而全省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打乱了正常秋收节奏。在这场与天气赛跑的过程中,面对田间积水、晾晒烘干、何时种麦等困难,山东省内各地种植户积极应对,打响一场秋收“突围战”。
聊城市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农户正在玉米囤,并做好了防淋措施。
收种之“策”:
因地制宜分类抢收,适期晚收晚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持续阴雨,农户们根据玉米的种植和成熟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抢收策略。
“我们收得比较早,中秋节(10月6日)前后已经基本收获完毕。”李金阳说,根据多年经验结合天气预报,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在持续阴雨初期,就基本将玉米收回了家。
薛丽娜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了多个玉米品种,已经做好了“分类抢收”的准备。
薛丽娜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有着充足的种植技术及经验,今年她种玉米的时间比往年晚了约一周,且大部分是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品种,目前正处在成熟期内,可以适时晚收。
根据往年的经验,她分享了异常天气下分类抢收的心得。
——若玉米因为病害、过熟,田间出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必须抓紧组织力量抢收,防止长期阴雨浸水造成发芽霉变。
——对于在田已成熟玉米,有晾晒、烘干条件的,可以组织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收获,并及时烘干储存。
——对于田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不宜组织大规模抢收。
“玉米晚收能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薛丽娜说,“同时考虑天气和墒情,小麦可以晚种,降低成本。”
10月12日,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晚熟玉米叶子还泛着绿色,负责人薛丽娜等待雨停后晚收。
烘干之“战”:
统购统“烘”,及时解决散户晾晒难题
“收割麻烦点也能收了,最大的问题还是晾晒和干燥。”今年临清市青年路街道李堂村村民李以红种了12亩玉米,10月4日收完后以玉米囤的方式存放在自家院子里。
潮湿玉米的干燥问题,是保住丰收成果的关键。李以红告诉记者,“如果玉米不及时烘干,发生霉变,可能损失会比较大。”
记者联系临清市相关部门得知,临清市依托当地购销企业,为农户提供收购和烘干服务,此外还开辟了多处粮食晾晒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截至10月11日,临清市已公布玉米晾晒公共区域508处,粮食烘干点33个。
“我们知道烘干塔、烘干机的运营地点,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十几亩地的玉米没必要拉去烘干。”李以红说,“好在市里统筹了粮食收购商,村里许多农户在地里就把玉米卖掉了,解决了散户的储存问题,鲜玉米棒的价格大约是5毛一斤,与往年价格差异不大。”
另一边,临清市戴湾镇购销企业的工作人员在雨中抓紧将农户的玉米转移到烘干设备里。为了提升效率,这家企业配套研发了粮食智能脱水预处理设备,在玉米集中收获期,可将鲜玉米棒的含水率精准降至入库标准。
农户胡信臣说:“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收了玉米后院子也不好储存。收购商收购玉米到这里烘干,现金结算,老百姓都挺放心,价格也挺合适。”
聊城市临清市戴湾镇一家农产品购销企业内,大型烘干机正在对刚从田间收获的湿玉米粒进行烘干。
储存之“法”:
通风降水降温很重要,离地储存显成效
极端天气下,有自用烘干设备和储存场地的农户,可烘干后打包储藏,而不具备烘干和晾晒条件的散户小户,采取科学的储存方法尤为重要。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杜立芝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成员王洪峰介绍,阴雨天玉米湿度大,籽粒在呼吸作用下容易发热积温,导致玉米霉变发芽,科学储存的关键在于“通风降水降温”,核心目标是将玉米籽粒含水率降至14%以下,达到安全储藏的标准,他还提供了几种储存策略可供参考。
——首选离地通风:避免把玉米直接堆在地上(俗称“地趴粮”),建议在院内朝阳通风处,搭建临时性的铁丝网“玉米囤”,或使用带网眼的铁笼、专用储粮仓等,创造四面通风的条件,并在天晴时抢晒,防止发热霉变。
——巧用室内空间:在屋内、过道等场地内,将玉米薄薄摊开(建议5~8厘米厚),并每隔2小时左右翻动一次。如果通风不佳,可以用工业大风扇或家用电扇对着吹,加速空气流通,避免局部水分滞留出现发芽情况。
——把握出售或脱粒时机:不急于脱粒,玉米棒在通风条件下更利于水分缓慢蒸发。如果玉米需过冬储存,务必先通过晾晒等方式将水分降至安全标准以下,然后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
据了解,目前遍布山东全省的1800余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也向所有农户敞开大门,提供从烘干、储存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织起了一张覆盖广泛的“安全储粮网”。
在屋内、过道等场地内,将玉米粒薄薄摊开(建议5~8厘米厚),并每隔2小时左右翻动一次。
济宁市汶上县,履带式收割机正在收获玉米。
种田之“道”:
不仅凭经验,更要讲科学,会应对
本次降雨持续时间长,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导致传统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作业,收获效率大幅降低。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非所有农户都会面临这个困难,因为不少人吸取了2021年雨天秋收的经验,提前做好了抢收准备。
李金阳提前半个月开始搭建玉米囤,下雨前在田中收割机过道上铺了塑料布,避免农机因田间过于泥泞无法下田。同时在仓库内预留了晾晒场地,提前调试好烘干设备,便于散落的玉米籽粒烘干储存。
“连续阴雨确实对秋收造成了一些影响,好在我们前期做足了准备,可以把损耗降到最低。”李金阳说。今年他还购置了新型小麦旋耕播种机,计划在雨天过后抢种小麦,保证“三秋”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基层农技工作者,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洪峰及时录制了小麦播种措施的农技科普短视频,并在相关平台的新媒体账号中推发,为农户们提供了连续阴雨后的小麦播种技术指南。
高唐县农技人员王洪峰、商思森拍摄雨后农技科普短视频已在相关媒体平台发布。
临清市青年路街道北关村村民谢天峰基于天气状况,在地头把自家6亩玉米卖给收购商,并及时加购了小麦种子。谢天峰说:“今年小麦肯定要晚种,播量会增加,多准备点种子,保证一出全苗,苗齐苗壮。”
面对抢收困难,济宁市汶上县雷沃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波波,连夜协调13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开展抢收。“轮式收割机在泥泞田地里无法使用,有些地块的玉米晚收一天就会倒伏,通过科学管控和农机升级,能把天气影响降到最低,让种粮大户有更多盼头。”郭波波说。
事实上,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无论是种粮大户的机械化作战,还是散户农民的未雨绸缪,都体现着山东农民守护劳动成果的智慧与决心。正如王洪峰所言:“不管天气如何,我们要科学应对,及时处理,用科技力量抢回丰收主动权。”
据了解,截至10月12日,山东省秋粮已收面积4156.1万亩,约占63%,其中玉米已收面积3848.3万亩,占65.8%。累计上阵玉米联合收割机11.7万台(履带式收获机8930台),完成玉米机收3186.4万亩。目前各地抢收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农村大众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