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将建设山东省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实验室,用人工智能赋能墨子鲁班研究实践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21:20 143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滕州市隆重举行。记者在10月13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大学将建设山东省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持续赋能墨子鲁班等学术研究与实践。

会上,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加强校地融合,搭建墨子鲁班协同研究共同体,不断彰显大学在墨子鲁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作用与责任,主要开展了多项工作。

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双向驱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和滕州市的联手努力下,墨学研究迎来学界所称的“第二次复兴”,学校成立墨子研究所,诸位先生在墨子里籍、墨经、墨学史、墨家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近年来,一批应用研究的重点项目,如《墨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墨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等重点项目陆续立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方面的现实价值。

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推动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墨子鲁班研究对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解读与阐释。全校来自儒学、历史、古文字学、文化遗产、建筑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年初,“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墨经诂林》出版,该书运用现代科学话语重构墨家理论体系,首次系统性呈现《墨经》的古代科技思想,其作者姜宝昌教授就是具有物理、古文字学等学科背景的文理兼通研究者。

推动开展科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992年,学校和滕州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墨子学会,组织开展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学术和传播活动。近年来,学校面向高校学子、国内外民众开设鲁班与传统建筑智慧的课程,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教授撰写的《滕州读本》对墨子鲁班文化的挖掘、研究与阐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山东大学在墨子鲁班学术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协同的发展。有鉴于此,学校正在重点推动第四项工作,那就是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山东省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有效整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元领域的资源,推动自然科学成果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交叉应用转化与双向赋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协同创新范式,探索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文化强国建设等重大命题。

实验室进一步整合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人文学科相关学院的学术力量,瞄准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设置“人工智能向善及普惠共享”“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人机协同的文化价值观认知、生产与传播”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等四个关键研究方向,并以“齐鲁文化数智传播”工程为示范,推动AI生成、虚实交互等技术在墨子鲁班等齐鲁文化遗产、民俗、地域叙事等场景中的应用实践,实现数字内容的深度还原生成与智能传播,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与文化深度的“数字齐鲁”样本。争取用3-5年的时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与人文深度交叉的创新高地。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加快构建墨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让墨子鲁班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大光彩,让更多的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责任编辑:帅为

孙远明

多走、多看、多想、多写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