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水务集团可视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为工地装上“智慧大脑”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1 621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晟绮 通讯员 张昊哲

10月10日下午1点整,济南堤口路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与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溅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济南水务集团施工指挥部内,巨大的电子屏正以科技化的方式“安静”地呈现着所有施工动态——可视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正在高效运转,将分布在全市的32处合口施工点尽收“眼底”。

“过去我们管理多工地施工,就像‘盲人摸象’,只能靠管理人员不停地往返各个现场。”济南水务集团普利供水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亚东指着大屏幕说,“现在有了这个‘智慧大脑’,所有现场情况一屏尽览,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工地’。”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的平台升级

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加速,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呈现点多面广、分散作业的特点。“我们曾经面临施工现场分散、工人流动性大、安全文明施工标准不统一等管理难题。”刘亚东介绍,“传统‘人海战术’式监管存在响应滞后、覆盖不全、数据碎片化等痛点。”

为破解这些难题,济南水务集团普利供水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济南智信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这套可视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系统。

AI“鹰眼”构建安全防护网

下午1点20分,平台突然发出警示音,大屏上无影山路合口点的画面被自动框选放大——系统AI算法精准识别到一名工人未规范佩戴安全帽。几乎同时,预警信息和现场截图已推送至现场安全员手机端。

“从AI识别到信息推送,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刘亚东介绍,现场安全监管人员可以实时通过手机接收到该警报信息,“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传统监管模式下,安全员要在各个工地间奔波,往往赶到现场时,违规行为已经结束。现在,平台就像给我们装上了一双不知疲倦的‘鹰眼’,真正实现了从事后整改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据介绍,该平台的安全管理模块能够实时识别未穿反光背心、违规吸烟等多种不安全行为,并将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监管效率。

质量追溯实现“有图有真相”

在质量控制方面,平台发挥着“最苛刻监理”的作用。刘亚东介绍,通过平台可以直接调取当天上午的施工记录,“以管道焊接为例,平台会每5分钟自动抓拍一次施工画面,所有照片都自动关联时间、地点及责任人信息,并添加不可修改的水印。”

他进一步解释:“这意味着每一道焊口的操作环境、工艺细节都可追溯、可验证。过去发生质量纠纷时,我们往往难以提供确凿证据。现在,平台为工程质量纠纷和后期结算提供了‘铁证’,预计可使隐蔽工程质量问题发现率提升60%,返工成本降低30%。”

智能联动守护蓝天白云

环保监测模块同样展现出强大效能。下午2时许,平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堤口路与济泺路交叉口施工点因机械作业导致PM10浓度瞬时提高,虽然该数值尚未超出环保技术要求,但是系统仍然立即触发指令,现场安装的智能喷淋设备自动开启,进行精准降尘,直至指标恢复正常。

“这种智能化的联动处置,不仅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大大减少了环保投诉。”刘亚东表示,“根据预期,该功能可减少环保投诉40%以上,有效缓解了安全文明施工相关工单压力。”

构建智慧工地管理新生态

可视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建成,标志着济南水务集团在智慧建造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该平台以集团“慧行化清流,润物细无声”理念为引领,融合AI摄像、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安全监管、质量控制、人员管理、进度管理”四大领域的综合智能管理体系。

“未来,我们将以该平台为接口,对接公司现有的非正式人员管理系统、建云管理系统以及AI大模型BIM建模等管理系统。”刘亚东说,“最终目标是实现施工现场‘行为规范化、过程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响应智能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慧化管理支撑。”

此次堤口路管道改造工程,不仅是为城市更换“血管”的基础设施升级,更是一场“智慧建造”能力的全面展示。通过这个不断迭代的“智慧大脑”,济南水务集团正将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每一个环节,为泉城市民筑牢供水“生命线”。

责任编辑:石晟绮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