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晓莹
10月的第一天,正在美国进行巡回演讲的珍•古道尔去世,终年91岁。珍•古道尔研究所在社交媒体上称,珍·古道尔是在睡梦中安详去世的。直到生命的最后,她依然每年用300天的时间奔走于世界各地,分享环境和动物保护的理念主张。
珍·古道尔 资料图
“不切实际”的梦想
对世界而言,珍•古道尔是研究黑猩猩的知名科学家、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研究所创始人、“根与芽”项目发起者、动物保育提倡者。而对中国人而言,她的名字出现在科学、生物、英语等科目的教科书上,堪称“课本上的传奇”。因此,当珍•古道尔去年8月底在抖音上发布第一条视频时,很多网友直呼“有一种时空割裂的感觉”“竟然刷到了课本上的人”。
视频中,珍•古道尔语气温和而坚定地宣布了她将于2024年12月访华的消息,呼吁年轻人参与她发起的“根与芽”项目:“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去年的访华行程中,90岁的珍•古道尔在落地60小时内出席了五场有关自然生灵和公益慈善的活动,进行了三场半小时以上的演讲,接受了一场两小时的人物访谈、至少五场半小时左右的对谈采访,其间还有一些私人会见,被人群团团围住十几次……在一次活动中,她还一路小跑起来。整整5天的密集行程,珍•古道尔只取消了一项漫步故宫周边的活动——行程中唯一一项休闲活动。
去年底,古道尔在中国参加活动。 中国日报网
一场访谈后,当被主持人问到最想对26岁的自己说什么时,珍•古道尔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她想和26岁的自己交换一下,好回到丛林中。
时间回到1960年7月14日,26岁的珍•古道尔与母亲站在如今位于坦桑尼亚的冈比国家公园,她与野生黑猩猩打交道的传奇一生就此展开。
母亲为珍•古道尔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八九岁时,她就有了“我要去非洲,和动物一起生活,写和动物有关的书”的想法。当时,身边人都告诉她,“梦想能不能实际一点”“一个女孩去非洲多危险,你做不到”。只有身为作家的母亲坚定支持她的热爱,还陪她离开英国、踏上非洲大陆。她告诉女儿:“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每一个机会。”
没有学士学位的博士
珍•古道尔193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一周岁生日时,爸爸送给她一个叫“朱比利”的黑猩猩玩具,这是为了庆祝在伦敦动物园诞生的第一只黑猩猩“朱比利”而设计的,或许他也没想到女儿会与黑猩猩结缘。
珍•古道尔的童年时代经历了二战,不到10岁时就萌生了去非洲看动物的想法。1952年她离开学校,之后做过秘书、电影制片助理等工作。后来,一个同学邀请她参观自家在肯尼亚的家族农场,珍·古道尔欣然前往,并在非洲结识了职业生涯中的“贵人”、古人类学家路易•利基。
路易•利基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以在东非发现早期人类化石闻名,当时他正在招募愿意到非洲丛林观察黑猩猩的研究员,以此探索远古人类群居的社会进化。珍•古道尔得到了这份工作,来到坦桑尼亚与黑猩猩“同吃同住”。
研究条件非常艰苦,那时的冈比除了黑猩猩,还有数不尽的高山密林和野兽,很多人怀疑这个年轻女孩可能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了。不过,这些都没磨灭珍•古道尔对动物的热爱,她自称一只闯入黑猩猩领地的“白色猿猴”,一进入丛林“就像是回家了”,最让她苦恼的反而是根本找不到研究对象。
为了发现黑猩猩的踪迹,珍•古道尔每天爬上山顶,远远眺望,辨别它们的叫声。如果找到了,就要跋山涉水地追踪,风餐露宿随时记录它们的行为和交流。
第一只接纳珍·古道尔的黑猩猩是“大卫•灰胡子”,这是她给它取的名字,因为它的下巴上有一撮很特别的白毛。不同于其他研究员用编号区分黑猩猩,她给每只黑猩猩都取了名字。正是“大卫”给了珍·古道尔最珍贵的研究成果之一:她观察到“大卫”会折下小树枝、剥去上面的叶子,把它伸进白蚁穴掏白蚁吃。
当时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是唯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种,珍·古道尔的发现首次揭示了黑猩猩同样具有工具制造和使用能力,受到世界关注。
这些研究成果也让珍•古道尔圆了大学梦。在利基的帮助下,1962年她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成为极少几个没有学士学位、却获准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四年后,她获得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后又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
珍·古道尔在美国华盛顿州发表演讲。 中国日报网
从研究黑猩猩到环保使者
与黑猩猩“亲密接触”的40年,珍•古道尔为人类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发现。在她之前,没人知道黑猩猩吃肉,跟人类一样懂得亲吻和拥抱。它们还拥有社群结构,有“统治阶级”,在群体冲突中会使用武器。
一只叫“弗洛”的雌性黑猩猩让珍•古道尔印象深刻:“它对子女一往情深,它与它们玩耍,对它们极尽支持。这也是我的母亲对待我的态度——她生前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弗洛”死去仅三周后,它的儿子、对母亲非常依恋的“弗林特”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20世纪60年代,珍·古道尔在坦桑尼亚冈比国家公园与还是婴儿的黑猩猩弗林特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珍·古道尔亲眼目睹了两个黑猩猩群体之间的“四年战争”,“弗洛”所在的社群也卷入其中。“我不得不接受,人类黑暗与邪恶的一面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基因中,是我们古老的灵长类祖先遗传下来的一部分。”她曾感叹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洲大面积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黑猩猩的栖息地被毁,成年黑猩猩被猎杀,幼年黑猩猩被抓获并卖到马戏团,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77年,珍•古道尔创立了与自己同名的研究所,推动在冈比的研究项目。她还在非洲和其他地区推动多个以社区为中心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其中就包括旨在激励年轻人的“根与芽”项目,致力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播撒环保的种子,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珍•古道尔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环保问题上。她走遍世界各地,倡导野生动物保护、反对象牙贸易、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刚果(金),珍•古道尔推动建立的钦潘加黑猩猩康复中心,是非洲最大的黑猩猩康复中心之一,收容那些因非法猎杀而成为“孤儿”的黑猩猩。一段视频让人印象深刻:一只叫“旺达”的雌性黑猩猩在被放归野外前,给了珍·古道尔一个绵长温柔的拥抱。那一刻,人与动物间的真情实感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个拥抱的温度令我永生难忘。”她说。
珍•古道尔的人生故事还激励了很多人进入科学领域,曾是男性统治学科的灵长学类,迎来更多女性科学家,“成为珍•古道尔”成了很多女孩的职业梦想。她还为年轻的非洲女性提供了生殖健康教育,为她们提供奖学金,资助不少人完成了大学学业。
“退休?开什么玩笑”
珍•古道尔将一生都献给了动物研究与保护事业,就连婚姻和个人生活也与此密切相关。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荷兰野生动物摄影师雨果•范•劳维克,两人的缘分始于1962年,劳维克是《国家地理》杂志派驻冈比记录拍摄珍•古道尔工作的摄影师。两人于1964年结婚,育有一子“虫虫”。
不过,因聚少离多,两人最终在1974年离婚,但他们依然维持着朋友关系,直至劳维克2002年离世。2017年的《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纪录片中,出现了大量上世纪60年代她身穿卡其色衬衫和短裤、穿梭于非洲丛林的镜头,这些都出自劳维克之手。
珍·古道尔在上世纪60年代的这张照片就出自劳维克之手。
1975年,珍•古道尔与德里克•布莱森结婚。两人在一次研究会议上相识,布莱森是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的主任。但在1980年,布莱森因癌症去世,备受打击的珍·古道尔更加投身到黑猩猩研究和保护事业中。
2024年4月,珍•古道尔的宣传团队发布了一则为她庆祝生日的短视频。视频中的老人做着鬼脸,学着猛兽咆哮:“让90岁的珍(·古道尔)退休?开什么玩笑!”
她为最热爱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直至去世都没有“退休”过一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