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寿赓
近日,深交所网站披露东莞证券招股书申报稿第7稿。透过此稿,东莞证券最新业绩获得披露,预测今年前三季度营收23.44亿元至25.91亿元,同比增长44.93%至60.18%;归母净利润8.62亿元至9.53亿元,同比增长77.77%至96.48%。同时,东莞证券股权稳定性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管理层进行了更新,其已超10年的IPO进程或迎来新进展。
股权稳定性获提升
公开信息显示,东莞证券成立于1997年6月,注册资本15亿元,是东莞市属国有控股重点企业,也是全国首批承销保荐机构之一,主要从事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证券自营、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等业务。
截至目前,东莞证券在全国范围有逾3600名员工,旗下分支机构达103家,其中,营业网点101家,上海分公司1家,深圳分公司1家,另全资拥有东证锦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东莞市东证宏德投资有限公司,并参股华联期货有限公司。
2015年6月,东莞证券启动上市进程,但区间经历大股东实控人行贿、材料更新、注册制落地等多重因素迟迟未能上市。
招股书披露,始终困扰东莞证券的股权稳定性问题现已得到进一步解决。此前,锦龙股份是东莞证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0%。东莞市国资委控制的三名国资股东合计持有公司55.40%的股权,能够对公司的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因为三名国资股东均无法单独通过行使股东表决权控制股东大会,东莞证券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
今年6月,证监会核准东莞证券变更主要股东并完成交割,交割完成后,东莞国资持有东莞证券合计持股比例从55.4%上升至75.4%,成为绝对的第一大股东。此次股权调整后,锦龙股份与新世纪科教作为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24.60%的股份,其中锦龙股份的持股比例降至20%。
投行业务持续萎缩
伴随招股书更新,东莞证券最新业绩情况得到公开。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2.99亿元、21.55 亿元、27.53亿元及14.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91 亿元、6.35 亿元、9.23 亿元及4.88亿元。
同时,东莞证券还预测,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区间为23.44亿元至25.91亿元,同比增长44.93%至60.18%;归母净利润区间为8.62亿元至9.53亿元,同比增长77.77%至96.48%。公司前三季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相较上半年的40.93%、66.6%有所提升。
东莞证券称,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A股市场震荡上行,沪深两市股票基金单边交易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预计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二是受A股市场震荡上行影响,各主要权益类指数有所上升,预计确认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如东莞证券所言,分业务来看,证券经纪业务占其营收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15亿元,占比49.43%。回溯近3年该业务变动趋势,其占比呈整体上升趋势。需要注意的是,经纪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亦有隐忧:一旦证券市场行情发生转向、客户交易量减少,将有可能导致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此外,行业佣金率水平整体走低,也是经纪业务面临的风险因素。
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反,东莞证券投行业务持续萎缩,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净收入5415.88万元,占比3.74%,报告期内,公司IPO、再融资保荐承销收入均为零。2022年至2024年,东莞证券投行业务占比分别为11.54%、9.24%、7.47%。
拟设立公募子公司
招股书中,东莞证券对未来业务发展规划进行了披露,主线为以经纪业务为基础,大投行和大资管业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包括信用业务、自营业务、私募基金业务等多项业务的全面发展;公司业务拓展地域布局为植根东莞,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重点发力,积极向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扩张,进而辐射全国。
同时,东莞证券还明确表示将择机设立公募子公司。据证监会信息,2024年4月,东莞证券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广东汇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请材料获得受理;同年11月8日,证监会对此申请出示反馈意见。
东莞证券发力资管业务可从人事布局中窥见一斑。2025年2月中旬,东莞证券第三届董事会第六十次会议聘任杨阳为公司总裁、王炜为副总裁。
加盟东莞证券之前,杨阳曾担任过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招商证券金融市场投资总部创新策略部总经理等职务;王炜曾担任过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组合投资部总经理助理、中航证券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等职务。
杨阳在招商资管任职期间,推动主动管理能力建设,主动管理规模占比显著提升。此外,招商资管在杨阳任职期间加速了公募化转型。2023年7月,招商资管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成为首家在“一参一控一牌”新规实施后获此资格的券商资管。
随着股权稳定性提升、管理层更新、新业务布局,东莞证券IPO进程或迎来关键进展,但最终能否上市,仍有待市场检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