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黄河河务局:老张的“一千二”不再孤独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10-10 1692

在黄河尾闾的广袤平原上,母亲河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距离利津县城60公里的北大堤,初秋清晨,东方渐晓,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正沿着闸门台阶缓步而上,汗水早已浸透工装。他是张长军,罗家屋子闸和一千二管理段的值守人,一位与母亲河相伴四十载的“老黄河”。

每天,张长军都要走进闸室,开始例行检查。他手持着记录本,仔细检查启闭机的齿轮是否正常、钢丝绳有无磨损、闸门槽内是否淤积……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他做得一丝不苟。“闸门运行无小事,一个小疏忽就可能酿成大事故。”护闸管水、巡查防守、保养设备,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进入汛期,他巡查得更勤,日夜守在闸上。“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确保供水安全,为工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扎根偏远一线,甘当黄河“守门人”

起初,张长军也有犹豫——这里荒僻偏远,生活设施简陋,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可每当动摇,他就想起父亲:“父亲当年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他能坚持,我也一定能。” “这里总要有人守”——就这一个朴素的念头,在他心里越扎越深。简单的一句话,是黄河人的担当,也延续着两代治黄人血脉里的坚守。

初到管理段时的情景,张长军记忆犹新:几间低矮的平房,泥土地面高低不平,四周草木稀疏。每逢大风,黄沙漫天;遇上下雨,道路泥泞难行,几乎与世隔绝。更糟糕的是用水条件差,没有自来水,饮水需要下到坝底挑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信号,厕所也是旱厕。最近的集市在15公里外,周边村落早已搬迁,日常生活面临诸多不便。夏有蚊虫,东有寒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长军带着妻子安下了家,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了黄河大堤上。

以闸为家十余载,亲历大河换新颜

十一年来,张长军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只有两个点:管理段和闸门。“老张早把闸当家了。”妻子一句话道尽了他的人生选择。守闸,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一千二”的艰苦环境,始终是局领导牵挂的事情。近年来,在持续关怀与政策支持下,“一千二”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旱厕完成了现代化改造,庭院翻修绿化,变得整洁有序。2020年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吃的历史;2024年北大堤铺设柏油路面,出行方便许多;今年安装上了信号扩大器和5G网络,彻底解决了通讯不畅的难题……这些一点一滴的改变,让张长军的值守生活多了份踏实和温暖。

十一年的守护,也让张长军亲眼见证了罗家屋子闸和北大堤的蜕变。

2023年,罗家屋子闸原址重建,供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闸站配备了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了流量、水位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自动上报,闸门启闭也升级为远程电脑控制。同时,北大堤堤顶道路经过加高帮宽和硬化处理,已成一条平整宽阔的防汛通道。站在新闸旁,张长军感慨万千:“十多年前刚来时,这里还是老旧的闸门、坑洼的土路,没想到如今变化这么大!”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控,从手动启闭到远程操控,张长军用十一年的坚守,不仅见证了治黄工程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更亲历了黄河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坚实脚步。

平凡岗位见精神,传承匠心育新人

在完成日常值守工作之余,张长军还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他主导的“渠槽挖掘器”“自动化综合监控系统”等项目获得了科技火花一等奖,其中“水闸启闭系统钢丝绳自动保养装置”被多个管理段推广应用。为提高基层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张长军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了多名闸门运行高技能人才。今年新入职的大学生小韩说:“长军叔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以身作则诠释了黄河人的职业操守。”

在奔腾的黄河岸边,无数像张长军这样的“黄河卫士”正用青春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清晨的露水记得他巡查的脚步,深夜的星光瞥见他检修的身影。十一年,四千多个日夜,他将最朴素的坚守,化作对母亲河最深沉的表白。

中秋节的清晨,一轮圆月还未隐退,清辉与朝阳的曙光一同洒在罗家屋子闸上。在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张长军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大堤上。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身后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徒弟小韩正踏着师傅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着。

“等我退休,最舍不得的就是这闸门的声音。”他轻抚启闭机说道。曾经的孤独坚守,如今已有了回响,随着道路通畅、信号满格,年轻同事相继而来,老张知道,他守护的“一千二”不再孤独。这份曾经孤身扛起的责任,如今正被稳稳地接续传递。

黄河水奔流不息,带走了岁月,却带不走守护者的初心。一代代如张长军般的黄河人,默默承载,无言坚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生的长度诠释着“忠诚、干净、担当”的水利精神。在黄河安澜、岁稔年丰的背后,写下独属于他们的无声奉献。(大众新闻记者 李小凡 通讯员 王晨 崔昊天)

责任编辑:杜美萱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