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宇谈新作《毕正明的证明》:骨子里的正义感,从未有过动摇

文娱快报 10-10 222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正在热映的电影《毕正明的证明》中,青年演员王安宇饰演的“毕正明”经历身体伤残、身份转换与信念考验,成为影片中最具成长弧光的人物。近日,王安宇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角色的塑造过程与心得体会。

看中剧本创新性

“毕正明是一个很善良、也很执拗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一直希望证明自己。”王安宇坦言,最初被剧本吸引正是源于角色的复杂性,“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人,身上会有很多缺陷,而这正是我特别喜欢他的地方。他会心软,会质疑自己,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内心深处想要证明自己的决心和骨子里的正义感,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谈及接演契机,王安宇表示,“这类题材很难拍出新意,但我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很新的东西。”与导演佟志坚的深入交流最终促成合作,“了解了他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初步构想,我就很希望跟大家一起合作。”

毕正明在上班第一天就被挑断脚筋,成为贯穿全片的身体印记,如何诠释跛脚角色成为最大挑战之一。“开拍前我也去查了一下,发现跛脚有很多类型。”王安宇详细分析了角色伤情的医学依据,“像毕正明这种被挑断脚筋,也就是跟腱断裂的情况,在很多打球的人身上经常会发生。我之前也有目睹过别人跟腱断裂,受伤的人不会马上意识到自己跟腱断了,只会听到‘啪’的一声响,然后就发现自己走不了路了。”

他进一步阐释了对跛脚程度的动态设计,“在拍戏的时候,随着剧情推进,我慢慢减轻了他的跛脚程度,后面有时候他大跑起来,其实是没那么明显的。”这种处理背后是对角色的细腻考量,“毕正明的跛脚类型相对来说不会太影响日常生活,只是他可能会比别人走路、跑步更慢一些。”

王安宇表示,“大部分打戏的拍摄难度都比较大,而更有挑战性的是带情感的打戏。”他强调了情感真实对动作戏的重要性:“如果只一味呈现单纯的打戏容易显得机械,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加入内心的情感作为驱动力,这样的戏份拍起来比较有难度。”在他看来,每一场动作戏都应该是角色心理的外化,而非单纯的视觉奇观。

骨子里的正义感

在王安宇看来,毕正明经历了三个关键的性格转变阶段,而驱动这些转变的正是其内心动机的层层深化。“从头到尾贯彻到底的是他想要成为警察的决心。他最开始想要做警察,我觉得是来源于一份‘虚荣心’。因为他小的时候被警察救了,看到警察威风凛凛被众人称赞的样子。但他只看到了警察被崇拜的光环,却没意识到背后要付出的艰辛。”

腿瘸之后,角色的动机转向倔强。“这时候的动机更多是出于骨子里的不服输。他发现自己好像接受不了这件事情,所以他不服输,有一股‘偏要证明自己能行’的倔劲。”

王安宇说,毕正明的驱动力融合了多重情感。“包括有骨子里的正义感,有为朋友讨公道的决心,也有继承父亲遗志的使命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了他作为警察的坚定底色。”

从“藏身”到“藏心”

“藏”是电影《毕正明的证明》的关键词,也是毕正明卧底生涯的生存法则。王安宇深入分析了角色对“藏身”与“藏心”的领悟过程。“他刚加入小偷团伙的时候其实就‘藏了形’。”王安宇描述道,“他利用自己瘸腿的外表优势,打扮成乞丐的样子,来骗取这些人的同情心。但其实他一直没有达到‘藏心’的境界,他常常会因为小偷的几句话或一些信息就乱了阵脚”。

对于卧底初期的状态,王安宇有着细腻的设计。“前期的毕正明其实更偏向‘装’的状态,加了些装傻充愣的感觉。因为毕正明不太会撒谎,所以他骗人的方式也不太一样,他会选择性地挑一些片段性的实话告诉对方,有时候遇到没法回答的问题,他就用装傻充愣的样子搪塞过去。”

这种青涩在资深警察大周的提醒下逐渐成熟。“他就开始慢慢试着从心里接受‘自己是个小偷’的身份。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在真正融入团伙后,真心希望他们能改邪归正的心就变得特别动人。”

于王安宇而言,这种“藏”的修炼恰恰映射了成长困境。“毕正明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必须在极端环境中快速掌握这种生存智慧。”

对于毕正明这种“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的倔强性格,王安宇表示认可和理解。“如果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即便知道这件事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也依然想坚持完成,我觉得这是源于心中的信念感。”这番话不仅是对角色的认同,也折射出青年演员对梦想坚守的态度。

责任编辑:刘宗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