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0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他不是职业讲解员,却用义务坚守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他就是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后人徐美安。他在童年听着战争故事长大,如今又将这些故事讲给世人听,用半生时光完成了一场红色精神的接力。

母亲的讲述里,藏着战火中的坚守

1967年,徐美安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母亲,正是大名鼎鼎的“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

别的孩子童年听的是童谣,徐美安的童年,却浸满了母亲口中战火纷飞的“家常话”。孟良崮战役的硝烟、莱芜战役的急行、淮海战役的坚守,是母亲亲身经历的峥嵘岁月,伴着清晨推碾的吱呀声、傍晚灶间的烟火气,一点点烙进了他的心里。

“母亲裹着小脚,和张玉梅一起抬着炮弹箱走山路,脚底板磨满了血泡,踩在石头上疼得直跪,差点让炮弹箱滚进山沟。”莱芜战役时翻越大山的场景,母亲讲了一遍又一遍,每个细节徐美安都记得很清晰,“后来脚面肿得脱不下鞋,裹脚带被血浸透,一扯就钻心的疼。可母亲从不说‘苦’,只说‘前线战士等着弹药,这点疼算不得什么’”。

那时候,人在下面走,子弹在头上“嗖嗖”地飞。

小时候,徐美安总爱缠着母亲问“怕不怕”。母亲的回答很朴实:“当时哪顾得上怕?就想着把煎饼、军鞋、弹药送上去,等解放了,咱就能过安稳日子。就算子弹不长眼,死了也是光荣的。”这些话,还有六姐妹凑粮草、做军鞋的点点滴滴,成了徐美安最早的红色启蒙。

鏊子旁的烟火气,连着战火与生活

在徐美安的记忆里,煎饼是贯穿童年与红色历史的特殊符号。他从小吃着母亲摊的煎饼长大,鏊子底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煎饼糊在热鏊子上“吱吱啦啦”变成金黄,那股香气不仅是生活的味道,更是母亲那代人支援前线的赤诚。

对徐美安来说,煎饼不只是食物,是刻着红色印记的“精神图腾”。

母亲摊煎饼的工具,让徐美安记了一辈子:竹子做的煎饼坯子,磨得像枪头一样尖,却仍舍不得扔;舀糊子的瓢子只剩一个叉,却还在鏊子旁“服役”多年。更特别的是,母亲摊煎饼总是用单手。徐美安曾好奇地问她“两只手一起摊不是更轻快吗”,母亲笑着说“习惯了,这是抗战时练出来的本事”。原来,战争年代摊煎饼要赶时间,单手操作能更快完成任务,这个为了支援前线练出的习惯,母亲保持了一辈子。

孟良崮战役前夕加工煎饼的故事,是母亲讲述里最让徐美安动容的片段。当时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在两天的时间里完成5000斤煎饼加工任务。而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六姐妹动员全村人齐上阵,加班加点赶工,实在饿了,就捡点煎饼碎屑塞进嘴里。因为犯困,有的村民不慎将手落到鏊子上而被烫伤。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沂蒙老区的煎饼和沂蒙人民一样,被赞为战争中的“功勋英雄”。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就为前线提供了15万斤煎饼,涌现出了一批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支前模范。一张张煎饼,成为蒙阴人民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

直到现在,徐美安看到煎饼,就会想起母亲在鏊子旁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藏在煎饼里的红色故事。

接过接力棒,让红色精神活起来

成年后的徐美安,守着家里的果园过着平静生活。春种秋收,日子平淡却踏实。可童年埋下的红色种子,从未沉寂。

2012年,村里打造“三同住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徐美安的家成了其中一户。在劳动间隙,学员们总爱听他讲母亲和六姐妹的故事,他也乐于分享,“这些事不能忘,忘了就对不起老一辈人的付出”。他讲得认真,学员们听得入神,那些沉睡的岁月,在他的讲述里重新有了温度。

2022年,沂蒙六姐妹事迹的老讲解员退休。找谁来接这个班?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了徐美安,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六姐妹事迹,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带着真情实感讲好那些故事。面对邀请,他没有犹豫。家里的果园需要打理,讲解也没有任何报酬,可他知道,这是一份责任,一份替母亲把红色故事传下去的责任。

从此,徐美安多了一重讲解员的身份。这份“兼职”比想象中忙碌:有时候正在山上打栗子,手机一响,是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要讲解的通知,他立刻骑上摩托三轮,十几分钟冲下山路,回家换身整齐的正装,再匆匆赶往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讲解结束,又换回农忙时的衣服,转身奔回果园继续干活。

爱人总调侃他“一天换衣裳比吃饭还勤”,可徐美安从不觉得麻烦:“红色教育是严肃的事,穿得整齐,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告慰。”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讲六七次。他不仅在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讲,还定期去山东商职技术学院讲,一讲就是三年多。每一次讲述,他都带着真情实感,从母亲的小脚鞋讲到六姐妹凑粮草,从孟良崮的煎饼讲到渤海的小木船,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战火中沂蒙妇女的坚守。

“六姐妹不单单是六个人,她们是千千万万个沂蒙妇女的缩影,是能激励人前进的力量。”徐美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听他讲故事,大学生暑期来到这里开展实践活动,总爱问“六姐妹当时怎么坚持下来的”“当年她们害不害怕”这类问题;有的学生听完,也会表示要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每当这个时候,徐美安就越发坚信自己坚守充满意义。

从童年听故事的孩子,到如今讲故事的人,徐美安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沂蒙精神从不会过时,只要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它就会永远鲜活,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主余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