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震 通讯员 戚韩奇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如何打破资源壁垒、破解协同不足难题、补齐发展不均衡短板?今年以来,胶州市里岔镇以党建为引领,将市级政策、资金、技术资源与属地产业、生态、人文资源深度融合,以“党委统领、支部发力、村企联动、群众参与”的闭环机制,推动抓党建与抓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
上合祓泽种业项目形成“研—繁—推”一体化产业链。
党建牵线产业链
“串起”百亿预制菜产业
作为胶州市唯一的农产品主产区,里岔镇坐拥1.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近7万吨粮食产量,以及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等特色地标产品。但此前,“小散弱”的产业格局让优质资源难成规模。针对此种情况,该镇首抓产业振兴“牛鼻子”,打破部门,村域界限,构建“市级赋能+属地攻坚”的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整合了上合示范区政策支持、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指导,还联动华为云搭建数字底座,就是要让本地农产品‘链’上大市场。”里岔镇党委副书记曲文琨介绍,镇党委牵头编制预制菜产业总体规划,一方面吸纳利群、一船小鲜、涵岛等34家龙头企业入驻上合示范区(胶州)预制菜产业园,推动园区从300亩扩至1700亩;另一方面组织合作社、村党组织与企业结对,将里岔黑猪、胶州大白菜等原料直供车间,研发出高端水饺等爆款产品。
如今,该镇预制菜产业已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制造—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全链条,总产值超54亿元,今年还储备了奥润通仓储物流、丰华园农产品加工等项目,预计总产值将突破6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里岔镇还推动建立面向上合组织、RCEP国家的贸易走廊,让“里岔味道”进入国际市场。
上合预制菜产业园区。
分类施策、三力协同
让人居整治“降本增效”
“101个自然村,千村千面,靠‘一刀切’搞环境整治肯定不行。”里岔镇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刘杰的话,点出了里岔镇此前的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对此,里岔镇党委牵头召开12新村联席会,出台《里岔镇党建引领、三力协同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降本增效工作方案》,贯通“镇党委—新村党委—自然村党组织”三级动力主轴,形成抓统筹指导、抓资源导入、抓督导落实的工作机制,将自然村划分为“强基示范型、政策带动型”等五类,绘制“一类一策、一村一策”整治图谱,通过“分类施策、先进带后进”的方式分层级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水平。同时,整合市级农业农村、住建部门各项优势资源与镇级人力、村级自治力量,构建“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在肖家村,村书记肖政委每天清晨带头拾捡垃圾、修剪花丛,清理房前屋后;在小草泊村,党员刘进维作为“街长”,凌晨5点就穿上红马甲巡查42户责任区——像这样的党员“环境哨兵”,全镇共有960余名。“党员干部带头干,老少爷们儿才会主动靠前干。”刘杰说,正是依靠“市镇村三级帮建合力”,里岔镇实现了“分类治理施策、村庄连片共建”,不仅推动环境整治从“各吹各的号”到“同吹一个调”,更是让成本大幅下降。目前,“组织引领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主动”的工作局面已基本形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镇环境整治支出同比减少55%以上,3个村庄经验入选胶州市典型案例,肖家村模式还被列为全市推广样本。
肖家村美丽人居环境。
立信调解强治理
筑牢“祥和里”民生根基
“45分能换袋大米,这‘胶信分’真管用!”在里岔镇前观音堂村“信用超市”,村民周老汉拿着积分卡兑换生活用品时,脸上满是笑意。该镇构建的“1421”社会信用体系——将“最美家庭”评选、文艺展演等文明实践活动量化为“胶信分”,既通过“信用超市”兑换物资,又联动青岛农商行等金融机构,为信用村民提供1200余万元普惠低息贷款,为“黑白黄”支柱产业预授信超千万元,让“诚信”二字,真正在乡间沃土上生根发芽,既育新风,又促产业,劲吹出新时代乡村的文明之风与富裕之风。
矛盾化解工作同样是重中之重,该镇打造“祥和里”调解品牌,不断增强区域统筹能力,推动乡镇人员、服务、资源、政策下下沉一线,搭建了“1+12+N”调解矩阵:以镇级“祥和里”组织为示范,12个新村调解组织为主体,联动孙文秀律师调解室、警务调解室等N个特色平台,还引进市级专业仲裁团队、法官团队,形成“调解—仲裁—诉讼”联动机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为常态,今年以来,该镇信访隐患化解率显著提升,民生服务的“温度”让乡村治理更有“力度”。
“周刚”调解室调解矛盾纠纷。
资源联动促发展
绘就共富新篇章
“过去班子涣散、村容破败,如今17个项目落地,成了设施农业示范区!”说起河北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许文学难掩喜悦。这个曾经的“后进村”蝶变,正是里岔镇统筹市镇村三级资源的生动写照——在“智农祓里”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中,该镇通过整合市级资金、社会资本,推动9个自然村聚焦高效设施农业,打造“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转化区、和美乡村产文居融合区”。
为让群众共享振兴成果,该镇还指导建立“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以土地、院落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三方按股分红;土地流转让亩均增收1000元,村民就近务工年均增收10000余元,入股合作社年底可分5000余元。此外,里岔镇党委还牵头开展土地整理,新增集体土地重新发包,连片发展特色农业,既降低流转难度,又让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如今,里岔镇通过党建引领,已逐步破解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难题,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共富领域均交出亮眼答卷。这场乡村振兴实践,正为齐鲁大地打造“组织强、产业兴、生态美、群众富”的样板提供着“里岔经验”。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