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龙泉街道:荒滩果园变花海乐园 穷村逆袭共富样板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李倩

“以前守着满村的地和房,日子却紧巴巴,现在好了,花海乐园一建,村里每年进账翻几番,咱也在家门口上岗了,一年多挣好几万呢!”站在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西河北村西侧的花海乐园里,村民蓝泽玉一边麻利地收拾着餐桌,一边笑得合不拢嘴。这个曾经因集体资产“沉睡”而发展乏力的省级美丽乡村,如今凭借“三资”管理的破局之举,正上演着一场从“资源闲置”到“农旅兴旺”的精彩蝶变。

故事要从几年前讲起。那时的西河北村,村庄可利用的资产资源十分有限,仅有的68亩果园地,每亩年租金才120元,园内5处看护房、3处养殖场更是荒草丛生,40亩沟塘水面也成了“死水”,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

“俺村紧邻着莲阴河,河塘林地之类的资源并非没有,关键是这些资源没有被盘活。”村党支部书记兰恭平回忆道,当时村里就像抱着“金山”却饿着肚子,看着闲置的土地和资产,村干部着急,村民们也满心期盼。

转机始于即墨区“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西河北村第一时间响应,成立了清查小组,党员带头翻账本、查地块、访农户,用“三查一核”的笨办法摸清了家底:84亩低效用地被低价承包、8处资产长期闲置、集体收入来源单一。“每一笔账都记在本子上,更记在村民心里。”清查小组的老党员兰孝松说,他们把土地性质、承包情况等信息一一录入“三资”管理平台,一本清晰的“资源资产账”,成了破局的关键所在。

清收过程并非一路顺畅。低价承包的果园面临收回,11户果园承包户的顾虑和反对成了第一个难关。面对这一清收难题,西河北村没有采取简单“硬来”的方式,而是用“党员带头+情感共鸣”的柔性办法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村里召开了3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党员带头入户讲解政策、核算收益。

“一开始确实想不通,种了十几年的地要被收回。”村民兰恭涛坦言,后来干部带着大家去看周边村的发展,算清“短期收益”和“长远红利”的账,他才明白:“不是要拿走咱的地,而是要让地生出更多的金。”最终,84亩土地、8处资产顺利收回,16000株树木被细心保留下来,为后续发展埋下了绿色的伏笔。

资源回了家,该怎么让它“活”起来呢?西河北村联合临近村党委,想出了“资源链入股+产业链打造+市场链运营”的新办法。闲置的看护房被改造成特色小屋,低效土地种上了四季花海,40亩水面变成了游船乐园,这些资源全部入股专业合作社,再由文旅公司进行专业运营。“保底租金1200元一亩,加上年底分红,集体收入一下子翻了五六倍!”村会计翻开账本,眼里满是喜悦。

如今的西河北村,花海乐园里每天游客如织,园内的民宿、农家宴更是生意红火。20余户村民搞起配套产业,1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农产品借着景区客流卖出了30%的溢价。更难得的是,这个小村的变化还辐射了周边4个自然村,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了“周末游爆款”,今年上半年以来接待游客已超15万余人次。

从“沉睡”到“苏醒”,从“闲置”到“兴旺”,西河北村的故事,正是即墨区“三资”管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管好集体“钱袋子”,激活乡村“聚宝盆”,越来越多的村庄正沿着这条路径,走出属于自己的共富新图景。

责任编辑:管慧晓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