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台雪超 通讯员 林强

近年来,崂山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抓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不放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高质高效试点,获批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60%以上的涉农街道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街)。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社区近海茶园。

统筹抓实乡村建设

优化人居环境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岛市水源保护地,崂山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造都市乡村环境整治样板,全市唯一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典型案例。

城乡统筹,建设基础配套完善的新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及水、电、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城乡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之间管网相联、服务相通、配套互融。近五年来,敷设污水管网1600公里,完成105个村(社区)的生活污水治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以上。提质改造三个涉农街道内116条、77公里道路,优化居民、游客道路出行环境。探索建立城乡垃圾分类“3345”管理模式,打通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再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全区垃圾分类农村社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

精准优化,建设人居环境优良的新乡村。实施“百村千巷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先后开展“清脏治乱”集中整治行动、“精准化整治、精细化提升”攻坚等系列行动,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24年以来,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回头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农村改厕、城乡环卫一体化等“九大专项行动”,动态化发现并整改问题;针对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一村一策”制定整治提升方案。实施“微整治、精提升”工程,利用边角地打造便民活动场所6处、便民停车位1000余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7个、市级和美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32个,省级景区化村庄14个。

全域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创新开展覆盖种植业的“五项直补”,保障约3万余亩茶果园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开展全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实现区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应收尽收。连续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将“美丽庭院·幸福家”建设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风培育、文明实践等工作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发挥叠加效应,全区美丽庭院3556户、建设率达59.2%,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改造提升河段景观,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处、市级4处。2024年中国文博会,崂山区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东麦窑沙滩拉大网。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力促富民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崂山区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带动富民增收的切入点,推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互促共赢。

片区化发展探路子。坚持“梯次推进、全域提质”,强化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质量建设沙子口街道流清湾、王哥庄街道仰口、北宅街道“百果溪谷”3个乡村振兴片区,累计完成81个项目建设。百果溪谷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成立强村共富公司11家,研发樱桃酒、杏酒等特色产品10余种,樱桃节、樱桃花节等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村咖、“微度假”等业态方兴未艾;流清湾市级乡村振兴片区相关村庄加入产业联盟参与运营,每年有稳定收益,获评2024年“和美共富成就奖”,片区特色民宿、研学、冲浪、旅拍等业态蓬勃发展;仰口乡村振兴片区,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赋能乡村振兴,直升机观光、帐篷酒店等“出圈即火爆”,大馒头产业园、数字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以智慧化赋能传统产业,打造产业平台,组建崂山茶、大馒头等“山海情”特色产业党建联盟,擦亮“中国大馒头之乡”产业名片。北宅街道、王哥庄街道获评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镇)。

特色化发展创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家,累计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特质农品16个、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一级认证农业经营主体11个、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生产应用试点13家,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9个,培育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省市级农产品品牌17个。推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培育2家链主企业,1家国家级、1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处、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处。聚力打造以崂山茶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成立崂山茶产业集群党建联盟,成功申报“崂茶一号”等7个国家品种登记,推出“龙须”“凤羽”高端品系,崂山茶文化系统入选山东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9.48亿元。

融合化发展促增收。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关于推动崂山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崂山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针对性政策文件,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融合优势,推动形成“三产融合,文旅赋能”的农业发展新态势,发布6条乡村休闲体验精品线路。整合推出“农文旅”一张图,通过搭建推介平台强化乡村优质业户和乡村旅游产品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行动,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的工作局面,涌现出仙居崂山、乐活美宿等一批融地域特征、人文风情与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精品民宿,培育省级民宿集聚区1个、省5星级旅游民宿2家。培育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3条。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共筑和谐家园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崂山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集中力量让基层基础硬起来,以坚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治理,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

大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一抓五年的决心实施“六基工程”,一年一主题、一年一台阶,先后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基层基础突破年”“基层基础创新年”“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提升监管质量、摸清资产底数、推动资源发展等方式,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培育1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着力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构建“1个区级中心、5个街道所、165个村(社区)站”的全覆盖阵地网络,其中,沙子口被评为特级站,王哥庄、北宅被评为一级站,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建成“山海领航”文明实践综合体,打造13个特色文明实践点,打造省级首批文化体验廊道文明实践展示带1条。打造38个文化“两创”试点村(社区),举办活动9100余场,惠及群众39.4万人次。扶持200余支基层文艺表演团队和25个非遗项目,创新举办了青岛市赏花节、沙子口鲅鱼节、崂山茶节、花朝节等文旅主题活动,沙子口大河东“村晚”被评为2024年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强力优化乡村治理。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行动,对19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打造12处“示范引领型”、24处“标准提升型”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家门口的服务。优化治理网格,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小网格”托起“大服务”,推动实现“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培育了东麦窑、松山后、晓望等十余个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

责任编辑:崇真

台雪超

向内认知,向外行走。用文字和思考,给你加点料!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