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宋雨轩 青岛报道
区域经济竞争,不再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都市圈的“组团出击”。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2024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19.5亿元,增长5.7%,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但青岛的视野早已超越一城一地,而是着眼于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眼下,青岛正在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突破行政壁垒,重塑区域经济格局,通过强化“圈”的力量,实现从“单点突进”到“全域协同”的跨越,打造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交通圈:
拉近距离,重构时空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青岛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加速由“线”成“网”,打造“一小时通勤圈”。
2025年春节刚过,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这条连接线的建设,不仅让潍坊诸城市、日照五莲县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交通更加便捷,更让青岛接入了京沪二线这条高铁大动脉。南下长三角,北上京津冀,里程大大缩短。
2023年底莱荣高铁通车后,莱阳到青岛北最快只需33分钟;海阳北至青岛北最快46分钟;日照西到青岛北约1小时;高密北到青岛北最快30分钟……这些城市都已迈入青岛“1小时交通圈”。
2024年10月,“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再添新通道——潍烟高铁建成通车,打通了山东半岛的“任督二脉”,胶东半岛实现高铁成环。
不仅有高铁,《青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专项行动方案》还谋划了“一环七射”高铁网和“三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的交通一体化“蓝图”。
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了解到,青岛都市圈基础设施联通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网络成型”。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潍烟铁路、莱荣铁路等“三纵三横”骨干通道竣工,十四五新增铁路里程720公里。济青高铁日均开行150列,实现“早出晚归”商务通勤。公路与公共交通优化,明董高速、济潍高速等建成通车,十四五新增高速公路530公里。
更有想象空间的是低空经济的布局。青岛本土企业蔚蓝空间研发的“云帆-2”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圆满完成核心技术试验任务。据工作人员描述,掌握了这个技术,“云帆-2”可以载着五六个成年人,一小时从青岛飞到济南。
产业圈:
协同共赢,突破边界
产业协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青岛正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突破行政边界,实现区域产业优化布局。
以海洋经济为例,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在都市圈加速转化。黄海所参与日照东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管华诗院士团队与日照三奇生物合作的海洋功能食品项目落地实施。青岛与烟台合作开展“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完成“经海005号”平台。
“所谓都市圈,其实就是一个个产业圈、交通圈、生活圈去慢慢实现的。在产业圈的打造上,一定要从高处出发,要有情怀也要有胸怀,不要计较税收等一时得失,要长远布局,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首席专家隋映辉建议。
青岛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创新已实现从“各自为战”到“集群共进”。集群效应凸显,青烟威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产值占全省九成以上;智能家电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青潍共建虚拟现实产业集群,集聚歌尔、京东方等企业200余家。
跨市配套升级,8家烟台汽车企业成为一汽大众青岛基地一级供应商,海尔烟台智能厨电产业园带动7家配套企业落地,潍柴青岛智慧重工年产挖掘机2.3万台。
创新生态共建,海尔卡奥斯携手烟台打造石材、绿色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潍坊进行农业物联网改造,与日照共建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半岛科创联盟累计对接企业5200次,发布技术需求4300项。青岛“链万企”平台链接烟潍等地10多个行业平台,促成200余项合作。崂山实验室在潍坊建设海洋超高速科研平台,在日照布局海水制氢中试基地。
金融服务创新突破,蓝海股权中心服务挂牌企业2078家,交通银行出台22条专项政策为圈内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生活圈:
服务同城,无感边界
真正让都市圈“圈”得住人,要靠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青岛都市圈正在通过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同城待遇”。
一个生动的故事发生在日照市民韩先生身上。他所在的集团公司位于日照市,因公司外贸类业务拓展到青岛,前几年到青岛办了营业执照。随着进出口业务扩大,公司想扩大营业范围,但韩先生因日常工作繁忙一直未抽出时间来青办理。了解到可以跨域通办后,韩先生在日照市政务服务大厅提交申请,青岛这边接到申请信息后,审批人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对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受理当天就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业务。“再也不用‘两城’跑了。”韩先生感慨道。
这样的便利正在成为常态。2024年7月,青岛都市圈16区(市)签署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建立“云牵手”通办联盟。如今,企业开办、税务登记、异地就医、购物维权、公积金业务、社保认证等过去需要“两城跑”的事项,正逐步实现“跨域通办”。
民生服务共享从“单项对接”走向“标准协同”。“青岛都市圈城市专区”实现162项“跨省通办”、321项“全省通办”,13项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基层服务创新不断,莱西、莱阳设立“双莱通办专窗”,160项事项“一窗受理”;胶州、高密组建政务服务联合体,推出29项“特色一件事”;海阳、莱阳、即墨联合推出16项特色“一件事”;平度、莱州推出10项便民服务。
社保医保便捷化程度提升,社保卡实现“5大类31场景”应用,胶东经济圈协同认证拓展至全省。教育医疗均质化推进,青潍烟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招生规模超1700人。依托省鲁医互认平台实现207项跨市检查检验互认;半岛中医联盟建成区域诊疗中心。
文旅品牌矩阵化发展,联合推出“仙境海岸”“齐鲁邮轮季”等品牌,40条精品线路入选全国自驾推荐榜,“胶东有礼”品牌覆盖18类商品。
未来展望:
强圈赋能,共建共享
2025年,山东有望成为中国北方首个10万亿省份。作为经济龙头,青岛正在通过强化都市圈建设,为区域发展赋能。
站在山东眺望北方,青岛都市圈的崛起,更像是整个北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落子。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城市群的物理叠加,正通过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服务同享,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探索一条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深度协同的新路。其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总量的简单相加。青岛都市圈的实践表明,以核心城市为引擎,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标准的“软连接”,能够有效激活区域沉睡资源,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整体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