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七成财政投向民生,用“温度”与“速度”书写民生答卷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更在于它能否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近年来,青岛以一项项市办实事为载体,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为民服务的“温度”,持续书写着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2024年,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0.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304.4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七成。2025年上半年,结合全市范围公开征集意见确定的15件重点办好的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实事项目(简称市办实事)总体进展顺利,8项已实现年度目标,3项已接近完成,取得积极成效。常年稳居中国宜居城市榜单的青岛,正以民生服务的持续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生诉求的“青岛效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青岛将“速度”作为回应民生诉求的首要标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老旧小区管理是青岛民生问题的一大难点。“真没想到,昨天刚在‘青诉即办’平台反映了小区垃圾堆积的问题,今天一早就有工作人员联系并清理干净了。”市北区居民刘女士对青岛的诉求响应速度连连称赞。

“当时漏水很严重,就怕顾客摔倒了。”市南区一居民楼下超市工作人员说道。正值夏季用水高峰,平台接到市民反映,因为污水管道老化,该超市漏水问题严重,前期因为老旧楼栋情况复杂,难以确定漏水点。“经热线协调,市南区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走访沟通确定施工方案、督促施工进度,最终解决此问题。”“青诉即办”平台工作人员王丹称,一件件民生问题妥善解决的背后,是青岛创新建立的“青诉即办”民生诉求解决平台,整合12345热线、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等多种渠道,实现“一口受理、一体派单、联动处置、闭环管理”,平均处置时间缩短60%以上。

2023年3月,“青诉即办”诉求解决平台体系正式上线。上线当天上午,10个区(市)平台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295万人,共受理各类诉求事项15.5万件,群众、市场主体和基层的大量诉求在平台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速度,体现在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针对交通拥堵“城市病”,青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胶州湾第二隧道、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速推进,重庆路高架桥提前三个月实现主线通车,创造了城市快速路建设的“青岛速度”。同时,青岛打通多条未贯通道路,全年度预计可新增泊位2万个以上。其中,围绕老城区及学校、医院、景区、商圈等重难点区域实施50个项目,新增泊位1万个以上,并常态化推进停车设施开放共享,市民出行难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2025年,青岛市委、市政府筛选确定15件(47项)市办实事。上半年,15件实事总体进展顺利,8项已实现年度目标,3项已接近完成。在“一老一小”重点领域,青岛同样跑出了加速度。上半年,青岛市新增托位2162个,占年计划基数(4000个)的54.1%。推动续建完工的17所学校和幼儿园中,11所已完工,占年计划的64.7%。此外,青岛继续推进市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心理成长研学基地、各功能室内部装修等工作,同步筹备暑期心理援助热线接听、亲子心理研学活动等部分项目的试运行工作。

面对老龄化趋势,青岛开工区(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处,其中7处已建成。开工建设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29处,其中12处已建成。新增签约家庭养老床位5246张,占年计划基数(2000张)的262.3%;新增享受助餐优惠老年人76894人,占年计划基数(2万人)的384.5%,让老年人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民生保障的“青岛情怀”

如果说“速度”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效率,那么“温度”则彰显了城市的人文情怀。今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爱看电影嘉年华》晚会在青岛东方影都完成部分节目录制,30名青岛市中心聋校的学生与著名歌手孙悦和手语主持人姜馨田共同演绎歌曲《推开世界的门》,让更多人关注到这群特殊的孩子。在青岛,民生温度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上。

“都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我们来说更是如此。政府不仅帮我进行了康复治疗,还参加了技能培训,现在我在一家企业做文员,能够自食其力了。”因车祸致残的李先生重拾生活信心。今年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青岛市残联联合青岛市人社局等部门举办了安置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优惠扶持政策宣讲活动,全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150余家单位的160多名人力资源负责人参加。“这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一场从‘社会帮扶’到‘价值创造’的范式革命。”5月16日,青岛市李沧区残联中心内,由教育部“全国百姓学习之星”、非遗小儿推拿传承人王春华领衔的王春华爱心大课堂公益赋能项目正式启动,在多方协同发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在青岛实现了“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在青岛2025年15件市办实事项目中,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的“就业”话题相关内容位列首位。截至今年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2万人,扶持创业22958人。赠送1年期专项综合互助保障12206人,占年计划的61%。开展免费健康体检10074人,占年计划的40.3%。补充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21万人。

作为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誉的旅游城市,青岛的温度还体现在生命保障上。“真没想到,派出所里也能找到‘救命神器’!”9月12日,一场民警、红十字志愿者、120急救中心“三屏联动”的模拟演练在李沧区世园派出所上演:一名群众突然心脏骤停,窗口民警30秒内取出AED,红十字救护员同步实施心肺复苏,120调度中心视频远程指导,全程不到4分钟“成功救人”。目前,全市205个基层派出所实现AED全覆盖,并全部接入市急救中心120调度系统,形成“社会救援圈”第一道防线。

今年以来,青岛市在公共服务场所新安装布设AED313台,并全部接入云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状态监测,并同步纳入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系统和AED地图,实现120急救指挥中心、红十字救护员信息管理与AED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有效提升群众院前自救互救响应速度和能力水平。

民生战略的“青岛站位”

民生工作不仅要跑出速度、体现温度,更要有战略高度。青岛始终将民生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通过制度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确保民生保障的可持续性。

一张蓝图绘到底,自1983年起,青岛每年筛选确定一批市办实事,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青岛创新为民办事的工作方法,2018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近年来,青岛市办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持续推进,通过“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闭环管理,推动民生实事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建立健全了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体制机制。今年8月,青岛市向社会发出建言献策邀请,涵盖数据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多方面内容,为落实数字青岛“十五五”发展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保障。

民生投入的“青岛力度”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青岛坚持将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2024年,青岛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5.8%,为民生实事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青岛市财政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0.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304.4亿元,占比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体现了青岛市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和重视,通过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有效提升了市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医疗卫生领域,青岛加快建设高质量医疗卫生体系。目前,青岛市已经基本实现所有区(市)都有三级医院的医疗配置,创新开展“健康青岛”便民惠民服务,推出门诊号源统一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举措,让市民看病就医更便捷。扩面提质,青岛正在开展家庭医生“健康守护”一张网项目招投标,同步推进“一老一小”、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工作,签约率达到77.84%。全面启动20个国医馆和100个国医阁打造工作,占年计划的100%。

在居住环境方面,青岛持续开展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今年以来,50个住宅物业服务样板小区梳理待提升问题339个,整改完成204个,完成率60.2%。开工建设口袋公园51个,占年计划基数(50个)的102%,其中34个已完工。开工城市空间微更新项目62处,占年计划基数(60处)的103.3%,其中37处已完工。新建和改造管网113.76公里,占年计划基数(170公里)的66.9%。

按照发展规划,青岛将锚定打造“山海康养名城、活力健康湾区”的目标,明确加快发展康复医疗、康养旅游等产业。《青岛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增强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高品质康养社区。

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从保障“基本民生”到满足“多样需求”,青岛的民生工作正在从“有”向“好”转变,不断实现新跨越。民生答卷,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速度”与“温度”的背后,是青岛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青岛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写下更加温暖的民生注脚。

责任编辑:管慧晓

刁明杰

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