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孙静秋 刘海豹
夏末秋初的即墨,山海相映成画。黄海海滨,碧波荡漾,鸥鸟翩跹;莲花山间,绿意葱茏,溪水潺潺;街头巷尾,口袋公园“扮靓”城市微空间……越来越生态宜居的即墨,处处涌动着“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高品质城市建设的新面貌。
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部署,正与即墨的发展实践深度契合。
近年来,即墨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牢牢把握生态和发展两条主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徐徐铺展。
产业转型的“绿色增长极”
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大区”的坚实根基,即墨给出的答案是“重组制造基因,让根基更牢”。
近年来,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即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联合本地5家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探索“无废供应链”试点,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实现供应链危险废物减量化40%以上,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以上,无害化处置率100%;
奇瑞青岛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2.18万辆,占总产量的51.6%,同比增长4.4%;
青岛即发集团则“十年磨一剑”,成功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产业化,年产能达1000吨,染色时间从传统工艺的8-12小时缩短至3-4小时,每年可节水约10万吨,破解了传统印染高污染高耗水难题;
……
这些生动实践的背后,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识的深化。
即墨区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以“绿新高”为目标,针对印染、铸造、喷涂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两轮“四减四增”行动和多轮次清洁生产改造。目前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6家,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和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入选全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企业。
绿色转型的纵深推进,更离不开能源结构的系统性重塑。
即墨区水上公园美景俯瞰。
拥有丰富山海资源的即墨,近年来在能源结构上实施“多能互补”,抓住“双碳”机遇,将“无限风光”转化为发展优势。
位于鳌山湾海域的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是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一期已于今年5月底建成并网,每年可发绿电约10.7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1万吨。
伴随这些努力,即墨经济的“含绿量”正持续上扬。
美丽乡村的“幸福演变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即墨,好山好水好生态正孕育着幸福“蝶变”。
清晨的龙泉街道“花海乐园”,错落有致的民宿群旁树荫照水、鸟鸣盈耳。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地块零散、杂草丛生的荒废林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动了龙泉街道绿色发展的齿轮。今年初,街道联合满贡、蒲渠里两个村庄合作社,引入专业文旅力量,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开发了游船戏水、百亩花海、农事体验等特色区域。同时,300多户村民集体入股乐园开发项目,获得了约100个本地就业岗位,在生态保护中吃上了“生态饭”。
龙泉街道的蜕变如同即墨大地上一扇精美的窗,折射出全区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依托适宜农、林、果、蔬、渔各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实践。
如今,即墨区美丽乡村建设已串珠成链,各地竞相呈现出“两山”转化的精彩叙事——
北安街道凭借富硒土地和万亩林地资源,培育出泉岭小米、墨小番西红柿、诸葛酥梨等特色拳头产品,实现产销两旺;
龙山街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融合新农业开发、教育培训、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年创收600余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次,带动周边新增20余户渔家宴、农家乐,户年增收2万元;
田横镇利用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发展“北参南养”,“即墨海参”地标产品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带动110余农户致富;
……
在即墨大地上,“两山”转化的乐章正澎湃奏响,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在此和谐共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圈”
城市不仅是人类集中生产生活的家园,也是丰富生物物种的栖息地。不久前,灵山街道玫瑰小镇景区迎来数千只白鹭与夜鹭,它们在景区南侧生态林筑巢“安家”,为这片国家4A级景区增添了勃勃生机与灵动之美。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正是即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佳见证。
即墨区岘山公园里,绿树环绕的儿童乐园。
今年以来,即墨区从细处着手、从实处出发,围绕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统筹大气、水、海洋、土壤等环境要素,坚持陆海统筹、水土共治,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大气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组织17家企业升级改造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推动实施160个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守好“一片蓝天”;
在水环境治理上,深化4个国省控断面“一河一策”精准治理,进一步优化提升河道生态能力,呵护“一泓碧水”;
在土壤与生态建设中,落实土壤调查评估机制,由点及面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落地落实,通过“见缝插绿”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坚守“一方净土”。
一组组数据清晰折射出即墨的生态之变: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4个国控、省控断面全面达标,受污染用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建成11处综合性公园和60余处口袋公园绿地。
作为拥有196公里海岸线和7个海湾的城市,即墨区将海湾治理视为“海水攻坚”的核心任务。近年来,高标准推进鳌山湾美丽海湾建设,完成大任河入海河流综合整治,确保湾内入海排污口全部规范运行。在各方共同呵护下,鳌山湾水质连续三年跃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
岸滩修复同样成效显著,以小岛湾为例,2019年起,青岛蓝谷依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系统性生态整治修复工程,通过“岸线+海岛”一体化修复,清理养殖设施。如今,小岛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I类海水水质区域不断扩大,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同时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40亿元。
生态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墨区正通过抓实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新画卷在城乡大地上持续铺展。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