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以“有温度的服务”构筑营商环境新高地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自强 通讯员 段存晓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营商环境的优劣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青岛市城阳区深刻洞察这一趋势,以打造更有“人情味”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将企业的需求置于首位,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持续精进服务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助企举措,城阳区已成为众多企业竞相入驻、茁壮成长的投资热土。截至2025年7月底,城阳区新登记经营主体2.3万户;A股上市企业数、高企总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等关键指标均在青岛市名列前茅。

聚焦诉求办理

打造为企解忧“新范式”

“别急,您填一下这张表格,我们帮您一站式解决。”在城阳区“企业诉求一口受理”窗口前,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对来访企业说道。这个于2024年11月揭牌成立的窗口,宛如一座建在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高效桥梁,彻底改变了以往企业办事需在多部门来回奔波的繁琐局面,成功打造出“一窗受理、全程协调”的省心服务模式。

以青岛瑞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其年加工4000万米热收缩套管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棘手难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项目场地原本的供水方式无法满足新建厂房的消防需求,致使消防验收环节陷入僵局,项目进度严重受阻。负责人孙建辉在焦虑与无奈之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企业诉求一口受理”窗口。令她惊喜的是,这个设在城阳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的特殊“窗口”迅速联合相关部门召开现场会,各部门专业人员经过实地勘查、深入研讨后,最终敲定自汇美路管网修建市政供水管道连接到企业,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生产用水需求,还一并为企业解决了雨水倒灌的问题。如今,该项目厂房验收工作正稳步推进,孙建辉难掩欣喜之情:“真是解了我们企业的燃眉之急!”

为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效率,城阳区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打造更有“人情味”的营商环境,城阳区创新推出“一口进一口出”企业服务机制,确实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精准服务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城阳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企业服务科科长刘铁军说,“一口进一口出”就是线下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线上以城心办平台为“主入口”,搭建功能集成、使用方便、运行高效的一元多端服务企业统一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诉求“一口受理”、政策“一口归集”、发展“一站赋能”。“一口进一口出”企业服务机制还明确了办理时限,政策类咨询类一般一个工作日办结,企业诉求事项10个工作日,复杂的事项15个工作日限时办结。

“自机制运行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阳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主任花胜刚说,截至2025年8月,城阳区共受理企业政策咨询、涉企服务、运营支持、审批服务等各类诉求811件,已办结804件,诉求办结率99.1%。为延伸服务触角,城阳区还将企业诉求受理延伸至8个街道、14个企业园区,真正做到“企业呼声在哪,服务就跟到哪”。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一流营商“新格局”

青岛城阳区的营商环境建设,是一场由城阳区委、区政府顶层设计、系统谋划、高位推动的深刻变革。他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立首个区级营商环境建设中心,专职推进此项工作。

四年来,城阳区政府持续发力,通过政策迭代升级与机制创新突破,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他们连续四年出台《青岛市城阳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改革举措。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项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在城阳落地见效,系统性地提升了区域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建设领域曾是企业办事的“难点”,项目审批流程长、材料多、部门协调难,往往让企业“望而却步”。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加速度方面,城阳区在全省首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告知承诺制”。以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为例,通过该制度,申请材料从原先的8份缩减至“1份申请书+1份承诺书”,审批时间从30天压缩到1天,实现了“当日办结,当日开工”。此项改革的“减法”背后,是政府对自身审批流程的重构,也是对企业信任的“加法”,该模式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认可与推广。

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则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了集成服务的红利。城阳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和“堵点”,以集成改革思维提升服务效能,从优服务、智能办、创特色精准发力,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不再让企业围着部门转,而是让部门围绕企业需求“拧成一股绳”。

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服务科科长臧东晓说,目前,城阳区“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等34个“一件事”重点事项已实现集成办理,平均减少办理时间,减材料,减跑腿,减环节达70%以上,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得到质的飞跃。

就连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办这类带有行业特殊性的事项,城阳也给出了“定制化方案”。按照规定,设立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不仅需要办理医疗机构注册,还需要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放射诊疗许可、医师护士注册,过去企业前前后后要跑4~5次市民大厅,至少要一个月才能拿到证。如今通过探索“一件事”改革,4个事项并联办理,1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跑腿次数减少75%。

城阳区正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依欣感慨地说:“我刚办理了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手续,一个窗口交材料,手机能预约,早拿到许可证就能早营业,这为我们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精进服务效能

构建涉企服务“新生态”

城阳区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核心,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创新,持续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构建高效、规范、有温度的涉企服务“新生态”。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能否快速破解瓶颈,往往直接影响其成长节奏。城阳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领导包联”从“常规举措”升级为“制度性安排”——通过印发《区政府领导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工作方案》《健全完善区级领导同志包联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工作制度方案》,明确每位区政府领导包联3家成长型、龙头型企业,让“高层对接”成为企业诉求解决的“快速通道”。

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历,正是这一机制实效的生动注脚。作为国际领先的智能骑行解决方案品牌商,迈金科技凭借跨学科智力算法创新,已构建起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软硬件互联骑行生态圈。但随着业务扩张,“生产空间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扩产的关键瓶颈,企业急需扩大厂房面积、增加新产线。在包联机制下,负责包联的区领导第一时间响应诉求,牵头组织工信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协助企业调整建设规划方案,将二期办公大楼调整成生产厂房,解决了企业当前生产空间制约的关键问题。如今,迈金科技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成为“包联机制助企成长”的典型案例。

今年8月,城阳区进一步印发《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行动”工作方案》,将领导包联与“挂图作战”结合,通过明确责任清单、时限节点,让企业诉求解决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攻坚”,确保项目推进、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此外,城阳区还在青岛市率先聘任组建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累计聘任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媒体观察员、体验官共计274人次,在36个重点园区、企业设立营商环境观察点,累计组织观察员、观察点座谈交流等活动3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通过建立“收集—反馈—整改—回访”的闭环机制,让营商环境优化更精准,也让企业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真正听见、重视”。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需要“暖心服务”,也需要“刚性保障”。在监督护航方面,城阳区充分发挥纪委监委护航营商环境作用,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及营商环境领域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精准监督发力、从严执纪问责,以强有力监督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近年来,城阳区纪委监委通过专项督查、线索核查等方式,助力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320个,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62起,批评教育和处理78人,以“铁的纪律”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城阳区纪委监委通过制发35份纪律监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建章立制16个,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持续以强有力监督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这种“查改治”结合的监督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眼前的难题,也为长远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城阳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党组副书记王玲玲说,城阳区的每一项举措,都在诠释“服务企业”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站在企业视角,让企业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更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的归属感。下一步,城阳区将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建设,让每一位创业者、每一家企业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扎根、茁壮成长,以“有温度的服务”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

责任编辑:管慧晓

李自强

粗糙汉子热心肠,您有事情我帮忙。欢迎爆料,小强帮办,帮您办。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