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台雪超 通讯员 楚新平 孙一文
小区治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高效推动小区治理,让治理成效更好惠及群众。今年以来,市北区以实施引领力、自治力、服务力“三力”提升工程为牵引,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推动组织引领提效、自治活力提级、服务效能提档,积极构建“有人管、管得好、能持续”的内生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小区韧性治理能力,切实把小区建设成为互助型生活共同体和高效能治理共同体。
建标准强堡垒
提升组织引领力
从前的祥和小院车辆堵门、垃圾遍地,小院党支部书记刘明基主动站了出来,他带着党员和热心邻居跑企业拉赞助装电子门禁,蹲在地上用粉笔画了二十多张草图,硬是把70个车位“挤”成85个;组建红袖章巡逻队,每天早晚在院里转两圈。渐渐地,楼道堆的杂物有人清了,飞线充电的当天就劝改了,居民见面从“老刘”改口叫“刘书记”,这变得不仅是称呼,更是对党组织的信任扎了根。
要解决千头万绪的民生难题,能够“穿针引线”的,无疑是最贴近居民身边的“带头人”。今年以来,市北区开展小区党组织组建集中攻坚行动,在封闭管理的小区中单独组建党组织,在开放零散的老旧小区按照划定管理区域建立党组织,因地制宜在微网格、楼栋设置党小组。与此同时,为保障党组织规范高效运行,积极构建小区党组织“三规范六必有”标准体系,规范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制度运行,确保有党员台账、议事规则、民情纪实、信息公示、党群阵地和工作档案。还赋予了小区党组织公共事务参与决策、业委会人选推荐把关、物业服务监督评价三项权力,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引领转变。
依山半岛小区利用公共收益改造儿童乐园。
“以前想反映问题,不知道找谁说,现在楼道里张贴了党员的联系方式,一个电话就有人来。”家住延安路街道怡馨苑小区的李女士至今记得自家下水管堵塞的情景。当时的她愁眉不展,想起楼道公示栏上党员小翟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过去。不到20分钟,小翟就来到李女士家,查看问题后立即联系施工队,当天就帮助疏通了下水管。
像怡馨苑小区一样,不少开放式楼院都挂上党员公示牌,越来越多的党员融入到小区治理中。这得益于全区组织开展的党员亮身份、亮特长、亮承诺、自己帮、结对帮、组团帮“三亮三帮”行动,通过全面摸排小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汇聚1.4万名党员在家门口发挥作用,确保居民有事找得到党员、联系得上支部、办得了实事。
优机制强规范
提升居民自治力
“居民是小区治理的关键主体,要充分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协商中化解矛盾、在共建中共享成果,逐步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良好局面。”市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宋琨介绍。
聚焦打造一支会协商、会调解、会策划、会动员、会管理的“全科型”自治队伍,区分管理型、技术型两种类别,遴选讲政治、有威望、愿奉献的能人6300余名,分类组建政策答疑、文艺宣传、家装维修等“能人库”,引导参与小区日常管理服务。在广泛发动党员、挖掘能人的基础上,全覆盖组建“管事人队伍”,分类施策组建自治组织,充分释放“熟人小区”效能。
祥和小院党支部召开民主议事会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
以前的兴隆路街道78号院,车辆停放见缝插针,碰撞剐蹭纠纷频发。自管会成立后,配合小区党组织第一时间组织居民商定管理规约、文明公约,带领居民们一起移树扩路,清除杂草丛生的居民自种树,新增停车位88个,制定停车分类收费管理办法,实现居民自有车辆、子女探访车辆、外来临停车辆有序停放。过去“社区干、居民看”的局面,逐渐转变为“有事一起议、有活一起干”的自治生态。
为了让居民自治这条路不仅“走得通”,更要“走得稳”“走得好”,市北区全面加强社区小区党组织对自管会的监督指导,建立事前报告、履职纠错、信息公示、财务监管等制度。定期围绕法规政策、应急处置、财务规范等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小区楼院自治组织的服务效能得到规范提升。
有了健全规范的居民自治组织,还制定了小区、社区、街道三级议事协商工作指引,搭建形式多样的共话议事载体,规范“确定议题-拟定方案-组织协商-议定办理-结果反馈”五步流程,全面落实意见、决策、结果“三公开”制度,推动居民议事评事常态化,确保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有事能议、议了能成”。
解民忧暖民心
提升多元服务力
“助老大食堂、儿童游乐园、亲子课堂、新增停车位……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需要的,真是把服务做到我们心坎儿上了!”谈到小区的新变化,合肥路街道依山半岛小区居民赵女士高兴地说。
要想真正把服务做到居民身边、做到群众心坎上。不能“空对空”,也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广泛凝聚部门合力,积极导入社会力量,系统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精准高效、覆盖全面的家门口服务体系。聚焦保安保洁、维护维修等基础服务需求,根据小区规模、居民意愿和支付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业委会或自管会“领办物业”、整街整片“大物管”“三方共治”等模式,补齐专业服务力量短板。聚焦“一老一小”需求,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暖心驿站等服务阵地,建设助老食堂、健康驿站、托育场所,提供诊疗陪护、课后辅导等专业服务,实现“步行一刻钟、服务全享受”。
“海慈专线”爱心车解决老人就医出行。
“离小区最近的海慈医院,都没有直达公交,软件打车我们也不会用,出租车起步价又贵。”“年纪大了,家里大扫除就做不了了,希望能引入专业的家政服务团队。”这些都是大港街道内蒙古路30号院内老人们时常反映的问题。为精准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小区党组织盘活内外资源,组建“海慈专线”爱心车解决老人就医出行,引入“零元物管”提供安保、保洁等基础服务;以“公益低偿”“空间换服务”等模式,将需求转化为银龄食堂、便民理发等服务项目,打造覆盖居民生活的“服务矩阵”。
这是实施“发展+治理”双重路径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北区持续推进公共资源清理盘活,积极探索资产化运作有效方式。聚焦居民刚性需求、高频需求,梳理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采取平台化、项目化、合伙人等形式,面向社会引入优质资源,按需比选、精准匹配,促进惠民服务集成对接落地,鼓励运营主体、服务主体建立反哺机制,推动小区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增值化发展。
当然,服务好不好,群众说得才算。对此,市北区将居民选定的服务实行“项目化运作”,建立“居民监理团”制度,邀请热心党员、能人骨干、受益对象代表参与进度跟踪、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督。定期组织居民对服务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评价结果与服务费用支付、企业续聘退出等挂钩,形成“需求—项目—评价—优化”的良性管理闭环,确保服务高质高效落地。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