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曹婧雯
海边的逆行者,公益组织里的志愿者,默默伸出援手的普通人……这些细微的善意,如同散落人间的星光,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让“大爱青岛”成为这座海滨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从身边的公益志愿者到海上救援的“生命卫士”,从匿名捐款的“微尘”到守护特殊群体的爱心人士,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证明,善良是青岛最动人的“城市名片”。
凡人善举不胜枚举
用坚守与担当温暖世界
李居鑫,被网友称为“最深情的男人”,因为他十二年如一日,作为妻子的“眼睛”守护在失明妻子的身旁。为了给妻子治病,李居鑫开始辗转求医之路。从青岛到北京,前前后后花了四十多万元,四处举债也没阻止妻子病情恶化。多年来,李居鑫不离不弃地照顾重新点燃妻子生活的希望,二人在生活的黑暗中相互搀扶,重新站起、并肩前行。现如今,李居鑫投身公益事业,将小爱延伸为大爱,靠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的关爱。
众人与张小龙接力将落水者拉上岸。
2025年2月,范文旭时隔多年向救命恩人孙金刚的一跪感动全网。时间退回到2022年,范文旭和妻子驾车行驶在沈吉高速路上,一声巨响,车子的后备厢发生了爆炸,范文旭与妻子被困车内,浓烟致使二人几近昏迷。危急关口,退役军人孙金刚冲向了那辆随时有可能爆炸的汽车。他英勇无畏,冒着熊熊大火拽出被困司机;他知恩图报,康复后跨越1400公里跪谢救命恩人……对此,孙金刚说:“我是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位退役军人,遇到那种危急情况,伸手帮一把,都是分内之事。”
温暖的故事不断上演,在青岛市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的路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饭馆名叫“大众快餐”,里面陈设简陋。一位老太太独自经营多年。21年前,姜恩兰的丈夫在企业倒闭之后积郁成疾不幸去世,留下了百余万的欠款,姜恩兰全部认下,21年来,她靠着一间小饭馆,省吃俭用,连本带息还债200余万元,终于在73岁的高龄卸下重担。
这些故事的背后,闪耀着几个共同的品质:超越困境的担当和推己及人的善意传递。李居鑫成为妻子的光明,孙金刚以本能般的勇敢守护陌生人,姜恩兰用半辈子书写诚信的当代寓言。他们从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只是选择了在生活崩塌处坚守、在他人危难时伸手的普通人。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并未止步于个人,而是将经历的苦难转化为向外传递善意的力量。李居鑫在照顾妻子之余投身公益,把对家庭的小爱延伸为社会大爱;孙金刚一句“都是分内之事”道出了军人刻进骨子里的使命感;姜恩兰在清债后依然守着快餐店,仿佛这一切艰辛不过是人生应行的路程。他们的行动在静静诉说着:世界的改变,往往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每一个普通人选择在磨难中站立、在他人需要时伸手。一点萤火也能照亮一角黑暗,平凡人的坚持与善良,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向善的温暖潮流。
十八载微光成炬
表彰机制与文化土壤孕育善举
除了个人光辉,青岛的善意还藏在多年来各行各业的平凡坚守里,跨越社区、公益、救援、特殊关怀等领域,勾勒出一幅“人人向善、时时可善”的生动图景。
危急时刻,总有人迎着风浪挺身而出,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逆行之光”。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海上救援从未缺位。青岛世宝特侯丰摄影五四广场海岸救援队“驻守”青岛前海一线多年,志愿者们用双手托举生命,16年间在惊涛骇浪中抢回80余条生命。海上救援队一次次与时间赛跑,这样的“水中逆行”在青岛已成常态,诸多英勇救人的善举成为人们脑海中温暖的记忆。
“玉米阿姨”刘玉荣救人。
公益的道路,是一场不曾停歇的“微光接力”。2004年“微尘”匿名捐款助人的故事传开后,“微尘”精神便在青岛落地生根。从最初寥寥数人,到今天上万的同行者,微尘志愿者已帮扶超过50万人次的困难学生、患病家庭。在这片公益的热土上,还有“红飘带”“支教岛”“小候鸟”驿站等一批公益品牌,他们用持续的行动,在不同领域默默耕耘,写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些照亮特殊群体的“守护星光”,温柔而坚定。2014年,残疾设计师杨萍成立了青岛市首家针对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群体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为特殊青年提供辅助性就业指导与培训。如今,青岛已有230多个特殊群体帮扶点,从盲道的防滑设计到公交车的无障碍设施,从手语服务窗口到残疾人补贴政策,这座城市用细腻的关怀,让特殊群体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温暖。
凡人善举的背后,是青岛对“好人”的推崇与守护。2004年至2024年,20年间青岛市推出各级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多达2400多名,其中全国道德模范4人,中国好人112人,全省道德模范42人,山东好人626人,“感动青岛”道德模范235人,文明市民1410人……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坚守与付出。这种“榜样引领人从众”的常态长效品牌,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让好人在青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关爱好人、礼遇好人、善待好人,激励着更多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
大爱基因融入血脉
城市温度铸就精神坐标
青岛的“大爱”,源于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更扎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中。近年来,青岛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10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减轻困难家庭医疗负担。这些政策看似与“好人好事”无关,却在无形中营造了“人人被关怀”的社会环境。被温暖的人,会接过接力棒,成为温暖别人的人。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让青岛的大爱形成闭环。
青岛最美“人链”。
为何青岛能成为“好人之城”?
深层原因在于城市文化土壤的培育与善治机制的支撑。首先,“榜样效应”形成良性循环,青岛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短视频平台讲述好人故事,让做好事的凡人成为“城市偶像”。其次,“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提供土壤。青岛现有注册志愿者248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23%,形成“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职工志愿者”的多层体系。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认为,助人事件在青岛频发是青岛城市温度的生动体现。“青岛这座以‘避暑胜地’著称的旅游城市,这里的人都是热情似火的。”张树枫说,作为连续多年获评精神文明城市的青岛,这正是城市文化、传统的折射。
“人人可参与、处处能行善”的机制,让善行从偶然走向必然,不断壮大“平凡好人”的队伍,也成为“青岛故事”的生动注脚。未来,“青岛故事”不仅是青岛城市品牌,更是青岛精神的文化载体。它将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温暖片段,凝聚成有温度、可感知的城市叙事,不断强化青岛作为“好人之城”的形象认知。让不同领域的善举从个案到常态,构建“敢帮、愿帮、能帮”的社会生态。
青岛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体现在市民的精神风貌上。如今,漫步青岛街头,“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各个角落,这些平凡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城市的光芒,让青岛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温暖之城。未来,这份“大爱”还将继续传承,让青岛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温暖与善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