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到2027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30个高品质健康社区、100个社区嵌入式医康养设施将遍布城乡……近日,青岛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青岛将以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引领,锚定“山海康养名城、活力健康湾区”目标,通过实施“六新”行动推动多领域深度融合,旨在将青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生活承载地、康复产教融合创新高地与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为全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岛样板”。
山海为基:
青岛擘画“中国康湾”有底气
“青岛搞‘中国康湾’,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家底’撑得起、‘需求’等不得。”青岛市卫生健康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行动计划》时坦言。这份底气,来自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战略机遇叠加。
作为国家首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试点城市,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康复大学这一高能级平台。该校自2023年正式招生以来,已在康复工程、神经康复等领域形成科研优势,仅2024年就孵化出5家智能康复辅具企业。与此同时,青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黄海制药、华熙生物等龙头企业,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底座”。
更难得的是,青岛兼具“山、海、岛、泉”的生态资源:崂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即墨海水温泉富含氟、溴等矿物质,灵山岛、竹岔岛等海岛风光独特,道教养生文化传承千年……这些资源正成为旅居康养的“天然优势”。
正是基于这些“家底”,《行动计划》锚定“五大维度”目标:到2027年,培育10个以上特色康养产业园区,打造30个以上高品质健康社区,建设100个以上医康养综合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全龄友好生态。从空间布局看,“城区+近郊+远郊”将实现康养资源联动;从产业维度看,“医疗+康养+文旅+地产”产业链将全面打通;从民生维度看,适老化改造、社区嵌入式服务、全周期健康管理将覆盖每个家庭。
落实“六新”:
构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近日,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靳峰教授团队为一名饱受肢体“抖”动、“冻”结步态困扰的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实施了青岛首例脑机接口8触点双靶点脑深部电极(DBS)置入手术。该手术同时改善患者复杂帕金森病症状及冻结步态,为众多复杂症状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方案,也为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青岛鼓励在青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抱团创新”。比如,康复大学与海尔生物联合研发的“智能康复床”,可自动调节体位、监测生命体征,已在全国30家医院投入使用;中科院海洋所研发的“海藻多糖康养食品”,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预计2026年上市。
为实现既定目标,《行动计划》聚焦“打造健康居住新生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激发健康产业新动能、培育健康消费新热点、提升城市健康新品质、塑强综合保障新能级”六大重点任务,以系统化举措推动“中国康湾”建设落地见效。
在健康居住新生态构建上,青岛将从“存量优化”与“增量提质”双管齐下。对已建未售地产项目实施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植入康复医疗、健康餐饮等服务功能;对存量建设用地项目“一事一议”调整规划,增设专业养老设施;对未出让住宅用地结合“好房子”建设,规划大型健康社区,打造“多代同堂、医食住行、颐乐学为、怡康养护”的综合全龄社区。
在健康服务新业态培育上,青岛将重点发力三大领域。康复医疗领域,聚焦医疗康复、产后康复、心理康复,引进高端机构与科研院所,推动二级及以上医院设康复科、基层医疗机构增康复床位,通过互联网医疗将服务下沉至社区家庭;旅居康养领域,依托海水温泉、海岛资源、道教养生文化、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温泉康养+海岛康养+疗愈康养+森林康养”特色产品,开发“中医体验+旅游疗养”线路。
在健康产业新动能激发上,青岛将以创新为核心、集群为路径、企业为主体。创新层面,支持在青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脑机接口、康复辅具等前沿领域协同攻关,建设中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集群层面,重点支持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上合示范区布局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器械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企业层面,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库招引头部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梯队,壮大品牌化康养服务机构。
在健康消费新热点培育上,青岛将兼顾“全龄需求”与“特色优势”。拓展新型健康消费,鼓励体检机构开展专病专检与重大疾病早筛,支持中医药老字号建设中式养生馆,研发代茶饮中药、艾灸随身包等产品,发展帆船、沙滩排球等特色体育运动;打造银龄消费场景,推进景区适老化改造、商超设老年专区、体育场馆配适老器材,开发“智慧广电+养老服务”互动消费场景,争取养老金融改革先行先试,让健康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
在城市健康新品质提升上,青岛将从“设施、体系、空间”三维发力。建设医康养综合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制定运营管理办法规范服务;完善康复康养服务体系,加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康复大学青岛康复医院等项目建设。
在综合保障新能级塑强上,青岛将充分发挥康复大学平台作用,支持其建设交叉学科、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支持院校设康复专业,建立银龄志愿者人才库;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利用专项债券、REITs、创投风投等工具支持重点项目,为“中国康湾”建设提供人才、资金、技术保障。
康养蓝图:
打造国际康养产业“青岛样板”
“公园+健身”“公园+体育”已成为青岛的新时尚。中山公园新增了智能健身器材,五四广场旁的海边步道加装了里程标识、休息驿站,李村河沿岸建成了“骑行绿道”……截至2025年,全市已建成“口袋健身公园”50个。
“以前在小广场、小公园就是‘逛一逛’,现在能健身、能体检、能社交——这里成了我们的‘健康加油站’!”每天早上,家住市南区吴兴路的市民刘大爷都去小广场上“打卡”:在健身器材上“撸铁”锻炼,在广场上跳跳广场舞,再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这处公园的变化,是青岛“提升城市健康新品质”的生动写照——从“设施、体系、空间”三维发力,让城市处处充满“健康温度”。
《行动计划》的印发实施,标志着青岛“中国康湾”建设进入系统化、常态化推进阶段。从全国视角看,青岛打造“中国康湾”既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也是对银发经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趋势的主动顺应。
从产业层面看,青岛通过“六新”行动推动康养产业与医疗、文旅、地产、科技深度融合,将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形成“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助力全国康养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转型;从民生层面看,青岛以“全龄健康”为核心,通过设施建设、服务优化、场景营造,让康养服务覆盖全人群、全周期,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供“青岛方案”。
当前,青岛正以《行动计划》为指引,随着计划深入实施,青岛将绘就“健康舒适、多元包容、国际知名”的康养蓝图,不仅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树立行业标杆,更将以人民为中心,筑牢高品质健康生活之基,让民生福祉如繁花绽放,尽显城市温度与担当。
从社区里的康复健身驿站,到山海间的康养民宿;从医院的康复科,到公园的健身步道;从老人的适老化改造,到孩子的健康管理……“中国康湾”建设正悄然改变着青岛人的生活。到2027年,当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当30个健康社区、100个嵌入式设施遍布城乡,青岛将真正成为“山海康养名城、活力健康湾区”,为全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岛样板”。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