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在青岛市提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青岛正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一场汽车产业的全面突围战。
全域布局:
多点开花构建产业新格局
青岛汽车产业已形成多点布局、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即墨区作为青岛汽车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坐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和奇瑞青岛基地四大整车生产基地,成为全市汽车产业的“领头羊”。2024年,即墨汽车产业成绩斐然:整车产量突破45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0%。
西海岸新区依托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等重点企业,形成了乘用车制造产业集群;莱西市围绕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打造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城阳区则凭借青特集团等龙头零部件企业,在汽车车桥、零部件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拥有已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8家,建成整车产能超115万辆,改装车生产企业30余家,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超300家。全市现已形成以主要整车企业为龙头,以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完善产业链。
即墨集群:
四大龙头驱动效应显著
即墨区作为青岛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域,集群效应持续凸显。2025年上半年,青岛汽车产业新城整车产值达368.77亿元,同比增长8.5%;产量18.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79万辆,同比增长6.46%。
奇瑞汽车成为即墨汽车产业中的“领跑者”。2024年,奇瑞以16万辆的整车产量首次反超一汽-大众和一汽解放;2025年上半年,奇瑞产量4.92万辆,产值63.33亿元,同比增长67.36%,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车企。
一汽解放同样表现稳健,2025年上半年生产整车7.22万辆,实现产值238.49亿元,同比增长9.22%。其JH6升级版新车通过智能化、轻量化等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全面升级,车身降重达400公斤。
尽管目前一汽-大众是即墨唯一没有新能源车型生产的整车企业,但其华东基地在2025年5月迎来了第150万台整车下线的重要节点。基地正全力推进新车型改造项目,对宝来车型进行智能化升级,新车型计划2025年年底前上市。
配套攻坚:
全市产业链协同发展
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配套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青岛正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协同发展的汽车产业链体系。
即墨区坚持“龙头牵引”,依托四大整车项目推动以商招商,持续扩大产能。眼下,即墨区已集聚各类汽车零部件企业400余家。即墨区提出,2025年要支持智能网联核心部件生产扩量,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同时着力引进“三电”核心配套。
城阳区以青特集团为代表,在商用车车桥、零部件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莱西市围绕北汽制造青岛基地,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西海岸新区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汽车电子、智能网联等配套产业。
奇瑞汽车的落户投产产生了显著的辐射效应。龙泉街道共富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应时而生”,规划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引入汽车零部件等智能化制造生产线。去年10月,勤诺信配件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的制造、销售、研发。2025年即将开工的云路新能源研发中心项目占地47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新能源主驱电机定子铁心的生产。
新能源转型:
全市发力抢占新赛道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青岛汽车产业突围的“关键变量”。全市各区域都在加速新能源转型步伐。
奇瑞汽车从落地青岛之初就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发力方向。2024年,其生产新能源汽车9.27万辆,占全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青岛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2025年1至2月份,奇瑞青岛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4869辆,同比增长321%;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2.18万辆,增长4.4%,占比其总产量的51.6%。
一汽解放自2021年便发力新能源板块。2021年12月,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投产,2024年新能源车型产量达到0.87万辆。正在建设中的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计划改造原海隆汽车城工厂现有厂房,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台,且燃油和新能源车型可实现共线生产。
莱西市北京汽车制造厂也在加快新能源车型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和专用车;西海岸新区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也在积极规划新能源车型导入计划。
技术突围:
轻量化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
“减重增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已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青岛汽车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汽解放JH6升级版新车通过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22项创新技术,实现了车身降重400公斤。这背后是一批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支撑。
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客户的一级供应商,研发生产的汽车轻量化产品达100余种。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作为研发投入,其院士团队研发的轻合金新材料填补国际空白。
青岛林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则专注于驾驶室外饰件、铝合金精密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已为一汽解放JH6系列高端车型建立专属轻量化部件配套体系。公司未来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计划三年投入研发经费1000万元。
挑战与未来:
向“上”向“新”之路
在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副会长汪卫东看来,即墨汽车产业持续保持向“上”向“新”的发展趋势。“奇瑞的‘领跑’效应,也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汪卫东说,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强是今年以来青岛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的“关键变量”。青岛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要依托既有的整车制造优势,持续深化与整车企业集团合作,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跨越,加快高度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转型。
然而,青岛汽车产业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本地配套率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三电”核心配套的引进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的转型步伐亟待加快。各区域间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青岛将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形成协同发展效应。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将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借助奇瑞产能爬坡和解放微卡、一汽大众新车型导入的契机,深挖项目信息,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同时,抢抓国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转型契机,加强与各大汽车集团对接,争取引入新能源车型。
随着一汽-大众新车型的投产和一汽解放微卡的下线,以及各区域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青岛汽车产业正向着“2027年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的目标稳步迈进。青岛汽车产业的突围之路,正在通过全域布局、整车带动、配套跟进、新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一步步向前推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