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观澜丨从大国重器到蓝色药库,青岛海洋经济的深蓝突围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747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杨雪

蔚蓝为幕,海风作序。关于大海,你可以有多少种想象?是科技赋能的“蓝色粮仓”,是劈波斩浪的“大国重器”,是向海问药的崭新方舱,更是“碧海含金、蓝碳有价”的蓝色海湾。这些,并非遥不可及的畅想,而是青岛递出的“海洋成绩单”——

2024年,青岛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9%、43.5%和53.6%。数字背后,是青岛向海而兴的澎湃脉搏,是向“深蓝突围”的强大决心。


从“跟跑”到“领跑”

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深海突围”

海洋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今年青岛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科技创新作为海洋领域的引领主线之一,其对于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2024年,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海洋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永良团队研发的“高效、宽频、高可靠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最高奖——特别嘉许金奖。这项颠覆性技术有效解决了波浪能发电装置成本高、性价比低、可靠性差和生存力弱的问题,使波浪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大国重器”亦自青岛拔锚起航,“青岛智造”熠熠生辉。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完工交付,这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助力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等大国重器亦从青岛驶向深蓝,彰显了青岛在海洋“智造”方面的强大实力。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在今年的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作为四大平行论坛之一的智绘蔚蓝——模塑“海洋+AI”融合发展新未来,展开关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潜力的探讨。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大模型“琅琊1.0版本”在青岛正式发布。大模型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专业的海洋科学知识,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空间分辨率1/12°,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称,全力推进“海洋+AI”,建设海洋领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具体实践。“目前,青岛正在研发、应用和优化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达34个,“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持续完善。”

从“海上粮仓”到“蓝色药库”

探寻海洋经济的“一万种可能”

蓝色大海孕育无限机遇,也藏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动能。青岛做足“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文章,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靠海赏鱼”蝶变为“科技牧渔”。2025年4月,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扬帆交付。船长244.9米、型宽45米、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一座“移动渔场”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年产高品质鱼类3600吨。

从胶州湾隧道驶出,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一一在眼前呈现。作为海洋领域传统重要产业,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向“造芯”转变。落地中船集团民船中心总部等机构,吸引中船发动机、海西重工等企业,推动产业从“造船”向“造链”跨越发展。

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新兴探索亦从未停歇。一捧海水、一株海藻,皆可孕育奇迹。研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也成为市场竞争的新高地。

生产线全天24小时运行,年产量80亿粒。以海藻胶为原料,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实现国内外市场全覆盖;经略海洋,从一棵海藻开始,明月海藻海洋中药制剂获批国家生产许可,海藻酸盐年产量达1.6万多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30%。

向海问药,一棵小小的海藻也能带来重大技术突破。从南极褐藻中提取,青岛国信制药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已验证了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主要验证有效性。浩瀚大海所蕴藏的药物价值让“蓝色药库”从概念走向实践。

探索不止于此。董家口新材料及绿色化工科创园中试基地全速运营;明月生物以海藻酸盐为核心的高端医疗耗材及儿童化妆品项目竣工投产;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获批,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贯通,全省首座“双泊位”LNG码头投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智慧、绿色“双五星”实践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13次刷新全球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一艘巨轮,一株海藻;一方新材料,一座现代化港口。青岛正以不息的脚步,向深蓝进发。

拓宽“蓝色朋友圈”

在开放中亮出“青岛答案”

广阔无边的海洋历来都是开放的象征,青岛在向海图强的壮阔航程里,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世界握手。

2017年,联合国大会将2021—2030年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3年,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简称“国合中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率先落子,深度融入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顶层科技倡议,在万顷碧波之上架起国际交流合作的“友谊桥”。

挂牌两年来,国合中心硕果盈枝。突出“海洋十年”特色,高水平编制《“海洋十年”国际国合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出台40余项管理制度;成功举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10余场重要国际性活动。

2025年2月,首届联合国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嘉宾在这场国际性海洋盛会,共同开展国际海洋议题的交流与合作。

开放的青岛以海洋为纽带,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出自己的声音。2025年9月8日,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在青岛举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位重量级嘉宾围绕城市治理、海洋科技、生态保护等议题分享经验,探讨韧性城市、海洋碳中和、滨海旅游等创新路径,凝聚全球海洋治理合力,共创人海和谐新未来。

在海洋治理的全球赛道上发出“中国声音”、亮出“青岛答案”。编写发布《“海洋十年”中国新方案》,受邀参与编制、面向全球发布联合国《“海滨之城”行动倡议》;获批建设全球首批、全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等3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促使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以科技原创实现了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持续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从“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挂牌,到“蓝色朋友圈”加速扩容,青岛以开放之姿让合作之网越织越密,未来,这座活力之城将继续以开放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万顷碧涛间书写更加壮阔的蓝色篇章。

从蔚蓝到未来

海洋可持续发展守护“蓝色家园”

守护海洋生态,共建“蓝色家园”。在2025年9月9日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上,《2025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青岛共识》发布,为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贡献“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在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海洋生态修复处处长吴玲玲看来,青岛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全国处于顶尖水平。海蓝、岸绿、滩净、湾美,美丽的青岛让人流连忘返。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带来了产品价值,灵山岛获评“和美海岛”称号,优美的环境也让其成为民宿集聚地,成为游人的“避世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生态产品价值不容小觑。

数字化探索也从未停止。今年8月,《和平精英》“夏日海豚岛”版本联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起“益起守护海洋”系列活动:玩家化身“海洋守护者”,通过清理虚拟海漂垃圾即可解锁专属勋章与公益“小红花”,同时还能系统了解海洋塑料废弃物“蓝色循环”处理全流程,将海洋保护理念融入虚拟数字场景。

长期以来,青岛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系统谋划海洋发展工作,依托《青岛宣言》凝聚的六大行动倡议等成果,深化“五海”协同实践。青岛正以海为媒,与全球伙伴共同筑牢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海洋未来。青岛正以创新为笔,在万顷碧波间绘就“深蓝突围”的壮阔画卷。

责任编辑:管慧晓

杨雪

视频摄影记录爱好者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