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二维码太方便了,我要拍下来发到网上,让来济南的游客都能用上!”
9月23日,泉城广场,游客张女士在细雨中向历下区城市管理局执法队员询问附近的公厕地点。执法队员拿出一张卡片,张女士扫码发现,停车场、公厕、城管中队电话等诸多信息一目了然,她十分惊喜。
这枚宛如“哆啦A梦口袋”的二维码,背后是城管工作的“柔性转身”——从2025年3月“学法免罚”小程序上线,到下半年升级为全场景便民平台,代码打破了“管理”与“服务”壁垒。在商铺密集、游客接踵的历下区,这枚二维码让执法有了温度、服务触手可及。
破局“学法免罚”
城管队员变身“程序员”
“师傅,您占道经营违反了相关条例,按规定要罚款。”2024年底的一次执法,让张文至今印象深刻。面对罚单,卖水果的摊贩红着眼眶解释:“我刚开始摆摊不懂规矩,就想赚点生活费。”
这样的场景,在历下区的街巷里并不少见。作为济南的中心城区,1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商铺林立、人流密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老大难”。2025年初,张文跑遍全区13个办事处和15支执法中队,厚厚的调研笔记里记满了症结:“传统执法要么一罚了之,要么驱赶了事,摊贩抵触情绪大,复发率也高。”
在一次中队例会后的闲聊中,有人提起交警的“学法减分”制度,张文眼前一亮:“能不能像交警那样,让首次轻微违法的摊贩通过学习免罚?”这个念头一出,他立刻付诸行动。可难题随之而来——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既没经费请团队,也没系统学过编程。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半夜——张文抱着手机反复琢磨二维码生成工具,指尖在屏幕上划得飞快。对于页面UI设计、数据库搭建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内容,他不断向朋友、同事请教,克服了诸多技术瓶颈。在“学法免罚”模块中,为确保程序中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他主动对接法律专家,逐条审定学习内容,保证普法内容的准确严谨。
2025年3月,“学法免罚”小程序正式上线。在芙蓉街的执法现场,张文向记者演示了操作流程:摊贩扫码进入小程序,完成10道选择题考试,观看15分钟市容管理法规视频,得分80分以上即可免除本次处罚。“处罚只是方式,不是目的。”张文说,“城管执法更应注重教育、引导和服务。”
数据印证了这一创新的成效:截至目前,已有超百人通过该方式免于处罚,其中超过70%未再发生违法行为。执法,不再仅是处罚,更成为一场有温度的法律教育。曾因占道卖糖葫芦被处罚的王师傅坦言:“以前觉得城管就是来罚款的,现在学完法规才知道边界在哪,踏实了。”
扩容“便民版图”
“扫一码知历下”服务升级
“你好,你知道趵突泉附近哪有停车场吗?我捧着手机查了20分钟也没找着。”今年“五一”假期,在泉城广场巡查的一位执法队员遇到了外地游客李女士,对方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满脸焦急,而车里已经传来孩子的哭声。这位队员立刻掏出纸笔手绘路线,可不熟悉路况的游客还是一脸茫然。
听说这件事后,张文心里仿佛扎了根刺。历下区不仅有趵突泉、大明湖等5A级景区,还有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找车位”“寻公厕”“问路线”成了游客和市民最常遇到的难题。“这些民生‘小事’,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张文下定决心,要把“学法免罚”小程序升级为更全面的便民工具。
接下来的三个月,张文又变身程序员。每天他都利用休息时间,向执法中队、各街道办事处了解掌握的相关地点信息,然后用手机定位各个停车场、公厕、公交站等,再手动录入系统。为了确保定位精准,他会特地跟着导航跑一遍,同事们也在工作之余帮他明确定位信息。张文的手机里,运动轨迹密密麻麻的线条布满了整个历下区,像一张精细的蛛网,办公室里的历下区行政区划图也被摸索出了折痕。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编程过程中遇到页面响应慢、跳转逻辑复杂等问题,他就一遍遍请教专业人士;内容编排上,他不仅整合便民信息,还引入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介绍,使小程序在实用之余更添人文魅力……2025年9月,升级版“扫一码知历下”悄然上线。
记者扫码体验发现,首页清晰列出“便民服务”“执法普法”“文旅指南”等板块,点击“停车场”选项,景点、医院周边的停车场信息一目了然,点击定位就能直接跳转至地图APP。如今,旅游路线、停车场地图、维修点查询、城管中队电话、普法宣传等功能正不断完善。
升华“服务理念”
承载城市温度与智慧
张文的创新,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23年,他就制作过电子版“历下便民地图”,把“西瓜地图”“早餐工程点”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普通人也能探索、实践,把数字化梦想照进现实。
从“学法免罚”到“扫一码知历下”,表面是功能的延伸,实则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以前执法是‘被动响应’,摊贩违规了才去处理;现在是‘主动引导’,通过普法和服务提前规避问题。”历下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文的探索,为基层执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这种理念的转变,商贩最有体会。
“以前觉得城管是‘对立面’,现在才知道他们是来帮忙的。”开小吃店的创业者刘先生说,他通过二维码致电中队政策咨询,就有执法队员带着相关政策、法规上门,帮他避开店面装修中的违规问题,“省了我来回跑的麻烦,还避免了后期整改的损失。”
如今,这枚二维码已成为历下区的“数字名片”。张文和同事们收到了很多游客、市民、商贩的感谢,“在大明湖用导航找到了无障碍公厕,太贴心。”“通过普法学习知道了怎么合规摆夜市,感谢”……每当看到这些,他都忍不住截图分享到工作群,“这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谈及未来,张文还有不少规划,主要是推广二维码:“我想和酒店合作,把二维码印在取电卡上,让游客一入住插卡就能看见;还要联合文创企业,把码做在书签、冰箱贴上,成为济南的‘伴手礼’。”他点开手机,屏幕上跳动着美食图标,“下一步再加个美食板块,以景点、医院为核心,推荐周边的老字号、平价餐馆,标注‘可外带’‘有停车位’等实用信息,解决游客找地道餐馆的问题。”
小小的二维码,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智慧,见证着基层执法者的创新与坚守。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