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观澜丨全域统筹,陆海协同!青岛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6 177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202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这座海滨城市擘画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作为全国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青岛以“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为愿景,确立了“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到2035年,青岛将建成环湾引领、陆海统筹、创新驱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青岛样板”。

空间格局重构

“一区两极两城多点”引领全域协同

青岛以“山海相依、环湾引领、轴带展开、三生共融”为总体空间框架,打破传统单中心发展模式,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新市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其中,环胶州湾都市区作为核心引擎,将推动东岸(市南、市北、崂山)、西岸(黄岛)、北岸(城阳、胶州)三大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胶州、即墨、原胶南城区深度融入中心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的“环湾都市圈”。

“两极”驱动区域均衡发展:平度、莱西两市被定位为市域副中心,重点提升产业人口承载力,打造连接青烟威、辐射胶东经济圈的北部增长极。“两城”彰显海洋特色:蓝谷海洋科学城依托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等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董家口港城则聚焦深水大港优势,发展临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产业集群,2035年将形成万亿级临港产业规模。

“多点”开花激活县域经济:姜山、南村等9个新市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外溢与人口转移。以姜山镇为例,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预计吸引就业人口5万人,带动莱西市城镇化率提升至65%。全市还预留105平方千米战略留白用地,为未来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

国际枢纽升级

构建“双港驱动、多式联运”交通网络

今年6月10日8时32分,随着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开出,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青岛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定位,打造海港+空港双枢纽体系。青岛港加快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三期建设,2035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达3000万标箱,开通国际航线200条,成为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预计到2035年,胶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将新增2条跑道,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建成面向日韩、联通上合组织国家的门户空港。

到2035年,青岛陆路交通网实现“内畅外联”。青潍济、青日临、青烟威三条发展轴串联山东半岛主要城市,济青高铁二线、潍烟高铁等项目建成后,青岛至济南1小时直达,至北京2.5小时通达。市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600公里,覆盖90%重点区域,实现“30分钟通勤圈”。

2025年青岛海铁联运集装箱目标量为265万标箱,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未来青岛多式联运体系支撑黄河流域出海通道,依托胶黄铁路、海青铁路等货运专线,建设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2028年实现“一单制”铁海联运量突破200万标箱,为沿黄地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15%以上。

海洋经济跃升

打造全球现代海洋产业高地

经过5个多月的深远海养殖,9月2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收获了首批大黄鱼。“国信1号2-1”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三年来,“国信1号”先后在黄海、东海、南海锚地完成养殖作业,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1300余万尾鱼苗成功入舱养殖。较于传统网箱,工船养殖周期缩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单舱成活率突破90%,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集“鱼苗上船、生长养殖、品质调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体的全周期产业化流程。

经略海洋,不仅仅是向海洋要食物。作为“现代海洋城市”,青岛将构建“4+4+2”海洋产业体系:做强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旅游四大优势产业;培育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深海技术、智慧海洋四大新兴产业;布局海底资源开发、海洋空天融合等未来产业。

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蓝谷海洋科学城已集聚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家深海基地等科研机构,规划建设国际海洋科研合作中心,目标到203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董家口港则推进“港产城”融合,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40万吨级矿石码头,发展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生态用海与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青岛严格实施“全面禁止围填海”政策(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划定1705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国海生态保护红线占984平方千米。灵山岛作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通过生态修复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实践路径。

文化传承创新

擦亮“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名片

青岛国际啤酒节官方统计及市南区文旅部门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青岛旅游旺季期间(以7月18日至8月16日举办的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为核心时段),中山路历史街区以1086万人次的接待量成为城市文旅“顶流”,其“文化+商业+节庆”的融合模式有效激活了老城区活力。青岛全市层面虽暂未公布旺季总游客量,但从重点区域数据及交通承载情况来看,青岛旅游市场已全面恢复并创历史新高,持续彰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吸引力。

青岛成为全国城市文旅“顶流”离不开未雨绸缪,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总规划定历史城区保护范围12.8平方千米,重点修复中山路、馆陶路等历史街区,复建胶济铁路博物馆、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群,推动“里院”建筑活化利用。同时,依托八大关、小鱼山等风貌区,打造“步行+公交”慢行系统,串联海滨公园、名人故居,构建“山海城”一体的景观廊道。

青岛“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一直是旅游胜地,如今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规划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海洋文化旅游区,开发海上旅游航线20条,建设奥帆中心至灵山岛直升机观光线路。上合示范区则打造“上合组织国家文化交流中心”,举办青岛国际海洋节、上合国际电影节,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

民生福祉提升

构建全龄友好的宜居城市

今年以来,青岛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实施5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覆盖市南区、李沧区、崂山区,惠及居民1.5万户,改造内容涵盖建筑立面修缮、管网更新、适老化改造等基础类工程,同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打造“唤醒全龄友好空间”品牌。推进14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攻坚快速路网、跨湾通道及民生堵点治理。青岛以“推窗见绿、步行入园”为目标,新建改建口袋公园50处,完成浮山、太平山绿道全线贯通,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未来,青岛将以“人民城市”理念优化公共服务,规划建设三级生活圈:都市级(30分钟)布局市级医院、文化中心;城镇级(15分钟)配置中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级(5分钟)建设口袋公园、便民商超。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5平方米,实现“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

城市更新聚焦存量提质:实施台东步行街改造、沧口老工业区搬迁,建设人才公寓2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万户。在养老服务方面,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体系,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优化防洪排涝系统,整治李村河、墨水河等流域,建设100平方千米海绵城市;布局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储备生活物资保障72小时需求,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截至目前,环湾都市区框架初步形成,民生工程惠及人口超200万,“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宜居底色更加鲜明。

区域协同发展

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青岛发挥“北方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协同,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在胶东经济圈层面,推动青潍日同城化发展:与潍坊共建临空经济协作区,共享胶东机场货运航线;与日照合作开发董家口—岚山港组合港,避免同质化竞争。

黄河流域出海门户功能持续强化。青岛在西安、兰州等沿黄城市设立“飞地园区”,建设“黄河流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28年实现沿黄地区货物吞吐量占港口总量的45%。上合示范区则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已吸引上合组织国家投资项目87个,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0%。

展望2035年,青岛正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蓝图,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迈向“全域统筹、陆海协同”。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海洋城市,将以“山海相依、蓝绿交融”的生态基底、“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岛方案”。

责任编辑:崇真

赵波

10年采编生涯,干过热线记者,时政记者,壹点就来,欢迎爆料!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