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清晨6时,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的无人集装箱卡车正有序穿梭,今年5月30日,桥吊单机效率以每小时62.62自然箱第十三次刷新世界纪录;70公里外,胶东国际机场的首班洲际航班直冲云霄,空铁联运旅客通过地铁8号线实现“门到门”无缝换乘;地下20米,胶州湾第二隧道建设者正在加速掘进,这条即将贯通的“海底巨龙”将使青岛环湾通行能力再次提升……青岛近年来投资超千亿元,构建起“全球联通、全国覆盖、区域融合、市域畅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025年的青岛,正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的加速成型,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全速迈进。从港口升级到机场扩建,从地铁成网到隧道贯通,这座海滨城市正以交通格局的深刻变革,为经略海洋、辐射内陆、链接全球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全球枢纽能级跃升:
港航铁空协同构建开放门户
2025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预计将继续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3400万标箱,今年上半年青岛港新增航线11条,集装箱航线突破230条“大关”,构建起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700多个港口的密集网络。尤为瞩目的是,新开通的东南非直达快航周班、中美洲滚装航线等战略通道,使青岛港成为北方唯一实现“欧洲-地中海-非洲-南美”全向辐射的超级枢纽,实现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的全面覆盖,RCEP及“一带一路”沿线航线占比超60%。
海铁联运的“青岛模式”持续领跑全国,2025年集装箱目标量265万标箱,依托胶州多式联运枢纽,开行至郑州、西安等沿黄流域班列52条,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15%。上合示范区内,“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班列实现“一单制”通关,货物流通时间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3。
2025年夏秋航季,青岛机场国际中转率提升至12%,构建起“东北亚4小时、全球12小时”的航空圈。青岛机场不再单纯是个空港,其地面集疏运系统也有了卓越的表现,目前青岛集疏运实现“3个1”:1条机场高速(青银高速连接线)、1条地铁8号线、1个高铁站,形成“空铁联运”立体网络。
在青岛机场周边,一座临空经济区依托“货运专用线+智能仓储园”,年处理航空货物超50万吨,吸引联邦快递、顺丰等物流巨头区域总部落地。在机场北片区,“交通+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正加速建设,无人机测试场、航空维修基地等业态集群已初具规模,预计2030年带动产值超千亿元。
在潍宿高铁青岛段施工现场,架桥机正将最后一片箱梁精准落位。这条连接京沪二通道的快速干线,使青岛至北京通行时间缩短至2.5小时。配合胶济客专、青盐铁路,青岛已形成“一环八射”铁路网:济青高铁串联山东半岛,青连铁路衔接长三角,胶新铁路辐射中原腹地,未来可以实现京津冀、长三角、沿黄流域3小时直达。
市域交通格局革新:
立体网络破解“环湾阻隔”
胶州湾第二隧道是青岛市“七横九纵”快速路网的第二横,也是横跨胶州湾的第4条机动车通道。在胶州湾第二隧道施工现场,直径15.63米的“海天号”盾构机正以月均140米的速度掘进。这条全长17.48公里的海底通道,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届时青岛将实现“双隧”,东西交通将大大方便。已开工建设的双山隧道(市北-李沧)预计可以将黑龙江路通行效率提升40%,可以极大缓解北部城区跨区通勤压力。
近年来,青岛“七横九纵”高快速路网日渐完善,其中跨海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直接连接重庆路高架,实现“桥上看海、桥下通车”的立体交通体验。家住李沧的市民王先生实测:“现在从李村公园到红岛高新区,走立交再走跨海大桥比以前节省25分钟,早晚高峰拥堵基本消失了,通行费也只有4.5元,上下班通勤非常方便。”而唐山路快速路这条西接环湾大道、东至黑龙江路的快速通道,设计时速80公里,通车后有效分流了重庆路、黑龙江路车流。同步推进双山隧道等工程,东岸城区“四纵五横”快速路网逐渐落地,青岛全域构建起“七横九纵”的快速路网骨架。
截至2025年9月,青岛共有8条地铁线路在建,分别是地铁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二期、7号线二期、8号线南段、8号线支线、9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预计2026年至2028年陆续通车。2025年,青岛地铁运营里程已达348公里,基本形成“全域覆盖、区区通地铁”的网络格局。
普通公路养护提质工程惠及城乡,2025年青岛计划完成“四好农村路”600公里,更新节能路灯6000盏。“以前走普通公路要1小时,现在高速直达,油耗和时间都省了一半。”青岛某化工企业物流总监张经理说。
区域协同发展:
交通先行引领一体化进程
以前,青岛是铁路的末端,如今青岛已成铁路枢纽城市。从胶州北站出发,乘坐济青高铁至济南西仅需1小时18分钟;经青荣城际至烟台南站仅需1小时25分钟——青岛与胶东经济圈城市的“1小时通勤圈”已变为现实。2025年,青岛都市圈铁路网密度达5.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倍,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流动。
临空经济区与潍坊共建“产业协作示范园”,通过货运专用线连接胶济铁路,实现“青岛港-潍坊港-济南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在潍坊的配件经青岛港出口,物流成本降低12%,交货周期缩短3天。”
位于胶州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内,满载机械设备的中欧班列正准备发车。2025年,青岛至沿黄流域海铁联运量预计达180万标箱,占港口集装箱总量的15%。西安、兰州等内陆“飞地园区”通过“黄河流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通关一体化,货物出海时间压缩至48小时。
9月2日,山东省重点工程项目、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港投万邦矿石码头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工程投用后,将进一步放大山东港口青岛港“大码头、大堆场、高效率、优服务”的核心优势,推动形成“比翼双飞四十万,世界一流矿码头”新格局,持续提升青岛港在全球铁矿石运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而配套的董家口港区疏港铁路扩能改造完成后,年货运能力提升至8000万吨,直接服务河南、山西等省份的能源运输需求。“以前从郑州发货到青岛港,要绕行济南,现在经瓦日铁路直达董家口,每吨节省运费十几元。”青岛某物流公司调度主管说。
交通强国的“青岛样板”
从百年前的胶济铁路通车,到如今的“海陆空铁”立体枢纽,青岛交通的发展史,正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变革的缩影。跨海大桥连接线、重庆高架路、唐山路、双山隧道……2025年,青岛这座城市正持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正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方案》为蓝图,向2035年目标迈进:基本实现青岛都市圈1小时联通、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构建“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高效快货物流圈。当交通的血脉在齐鲁大地奔涌,青岛这座“活力海洋之都”,正以枢纽之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