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观澜丨山海之城的现代化跃进!青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25 141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杨雪

当你锁定北纬36°的胶州湾畔,这里是红瓦绿树、山海相依的度假胜地,也是开放浪潮与现代化产业交汇的“国际客厅”,这里就是青岛。

向东,海洋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探测深蓝,描绘海洋城市愿景;向西,港口巨轮昼夜不歇,大国重器自此拔锚起航;向南,海风托起白帆与梦想,克利伯船队把“青岛”名字刻进环球航线;向北,旧里院修旧如旧,历史街区升腾起时尚烟火。

于是,北纬36°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刻度,而是一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永恒坐标。打头阵、争先锋,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

开放基因重塑城市格局

在2025年2月8日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此前,2022年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就已经提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青岛的现代化跨越,首先写在向海开放的坐标系里。1984年,青岛入列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此,开放被深深写入青岛的城市基因。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起势。近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青岛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日本东京、韩国釜山,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上合示范区和青岛自贸试验区是开放的前沿地。着力打造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和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上合示范区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得益于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青岛海关在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油轮验放时间由2到3天缩减至半天,每船可节约各类费用200万元。

今天的青岛,正以港口、机场、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为战略支点,把地理意义上的“出海口”升级为“开放高地”,让城市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开放中的位势不断前移。

硬核科技点燃发展引擎

如果说开放是城市的底色,那么产业的发展便是城市的硬核实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被放在了“六个城市”的首位,足以见得产业现代化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起点之上,青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进一步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10+1”产业方向,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青岛新获批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9家省重点实验室,15项成果摘下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43%。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分别达到8650家、9777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升至全国第6。

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仪器仪表两大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控制系统产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现代海洋产业加快突破,聚焦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积极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国信”15万吨级养殖工船建成出坞,“琅琊1.0版本”“崂山问海”正式发布,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瞄准最热的行业,找准发力的细分赛道,这是青岛2025年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主体思路。

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除了车规级芯片,青岛还选择向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新型显示技术三个细分赛道发力。人工智能产业在崂山区发展势头日益强劲。2024年全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增长25%,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首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山东省支柱型雁阵集群。

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5个新兴产业。市北区以“2+6”特色产业体系为重点,瞄准生命健康产业,积极承接细分赛道。李沧区聚焦“3+2+4”产业方向,重点发力氢燃料电池细分赛道。

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3个优势产业。海尔卡奥斯生态园冰箱制造、海信数字化中央空调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依托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平度市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海湾化工、化工新材料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在今年迎来新突破。今年5月,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举行。会上,青岛多家企业纷纷亮出“看家法宝”,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以及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亮相展示区。目前,青岛将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载体,已吸引超260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

用实力迎接“世界客”

现代化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拔节生长,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润物无声。以开放姿态,诚邀八方客,青岛化身国际会客厅,与世界对话。

作为一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成为许多外籍人员开启“中国游”的首选入境城市。今年1月至8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口岸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23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3.48%。韩国成为青岛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国”,今年以来共有23万余人次的韩国籍旅客入境青岛,约占入境外籍旅客总量的72%,“韩国人周五下班游青岛”一度成为网络热词。

当夏日的海风拂过金沙滩,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再次成为全球焦点。汇集近50个国家和地区2300余款品牌啤酒,来自阿根廷、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文艺表演,7万余名外国游客举杯欢庆。英、日、韩多语种标识、多币种支付、双语志愿者贯穿全岛,万名韩国游客包机“打卡”,让啤酒节真正成为“世界的啤酒节”。

今年7月,世界市长齐聚青岛,就海洋经济、城市治理、文旅发展等展开友好对话。青岛国际友城“朋友圈”拓展至54个国家95个城市,遍布全球五大洲。

山海人城和谐共生

在现代化的跃进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最终指向。在这座山海之城,人民的幸福被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青岛把70%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1万人,扶持创业4.5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4所,康复大学建成招生,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等33个医疗项目同步推进。

城市更新行动让老城区焕发新生。433个老旧小区、28条未贯通道路、140处口袋公园完成改造,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6万个。历史城区核心区老建筑通过修缮焕发新生机,里院文化、啤酒文化在修旧如旧中重绽光华。

乘上“幸福快车”,交通领域突破不断。地铁6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西延段竣工投运,运营总里程达到352公里。多措并举实现机场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2小时覆盖半岛城市群的集疏运目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现代化美丽青岛深入开展。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2024年,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改善10.3%。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等11个污水处理项目完成改造。新建充电桩3万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山海相依、人城和谐,青岛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把“宜居宜业宜游”转化为市民最真切的获得感、安全感与自豪感。

面向2035,青岛将锚定“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愿景,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高质量产业创新、更具魅力国际文旅、更高品质民生福祉,不断跨越、持续领跑,向世界展示一座山海之城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决心与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崇真

杨雪

视频摄影记录爱好者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