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康聚恺 通讯员 冯磊 崔兆军
国庆节期间,位于临沂市兰陵县的代村,将举办被誉为“村博会”的农产品交易会。其中,以兰花为主的花卉交易是重头戏之一,同期还将举办秋季市民兰花节。一个村居办起博览会背后,是兰花产业在当地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因兰花而得名的兰陵县,引入蝴蝶兰、国兰等兰花种植产业。其中既有种植国兰超10万盆,培养3000多个品种的兰花雅集,也有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蝴蝶兰自动化物流温室和全球规模最大的红掌鲜切花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蝴蝶兰300万盆(支)、红掌鲜切花750万支。
罕见的“叶花双艺”,同在一株“毓璜顶”
刚步入兰花雅集,一缕清幽冷冽的芳香便已袭来。40座智能大棚内灯光柔和,数千盆兰花被精心陈列在种植床上,人群三三两两,俯身、轻嗅、细细端详,用手小心地托起叶片,感受其筋骨,讨论声不高,却充满专业的术语。
在“乾丰亭”棚馆,一盆名为“毓璜顶”的兰花,备受关注。它的叶片中部大面积呈现淡黄色,而叶片边缘仍保持浓郁的绿色,强烈的色彩对比,仿佛有道光从叶片中心透出。
毓璜顶是烟台远眺全城、人文荟萃的地理高点。而在兰花届,这株冠以“毓璜顶”的兰花,市场价值高达30万元。
“它是由山东烟台兰友发现培育并命名的,有着罕见的‘叶花双艺’特质。” 山东省兰花协会会长李素堂介绍,“叶花双艺”指的是一株兰花同时具备的两种可遗传“艺术性”变异。叶片上出现不同于普通绿色的美丽线纹或斑块,被称为“叶艺”;而花朵在颜色、瓣型等方面表现出超越普通品种的优美特征,就属于“花艺”。像“毓璜顶”这株花,即使在不开花的时候,其叶片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属于“观叶胜看花”的品种。
一株兰花能同时拥有“叶艺”和“花艺”极为难得。它是由不同基因控制,要让这两组优秀的基因同时稳定地出现在一株兰花上并遗传给下一代,概率很低。李素堂说,四五年过去,这种花在山东也仅培育200株左右,由于稀缺,观赏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极高。
兰陵县建设的这处“兰花雅集”产业园,集兰花研发、种植、销售、展示“四位一体”,国兰保有量超10万盆,有3000多个品种,其中不乏珍贵品种。但要培育出一株新品名兰,往往需要数年的等待和运气。
养兰20多年,李素堂是有名的“行家里手”。2017年起,他就在着手培育一款蕙兰“红香妃”。但想要这个品种开花却是“可遇不可求”,温度、湿度、肥料等,毫厘之差,都可能与之擦肩而过。尽管李素堂还没等来开花,但他仍抱有信心和期待,“如果能开花打算给它起名‘兰陵王’,预计价格也能达到30万元。”
痴迷兰花,源于情感共鸣
从文化符号演变为兼具收藏、投资与观赏属性的商品后,一朵兰花的价值尺度被拉得无比之长。一盆品相极致的新种散斑变型中透,可以换到一套房屋;街边零星售卖的兰花,不过百元甚至几十元就能买到。兰花的价值,似乎无法准确衡量。
午间阳光斜照,窗明几净。兰花静置于案几之上,叶片疏朗有致,几位兰友围坐在兰花雅集的温室大棚里,注水沏茶的轻响与若有似无的幽香在空气中流淌。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兰友卢东不由得生出几分惬意与安心。
在他日照的家中,阳台原本只是晾晒衣物的寻常空间,如今却俨然变成一座微型的“兰圃”,密密匝匝地摆满了近百盆兰花。这一切的“疯狂”,始于今年春节朋友送来的一盆拜年礼。最初,它只是客厅里的一抹绿色点缀,现在却成了卢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他打趣自己是“越养越上瘾”,连之前钓鱼的爱好也戒了。
“辛苦一天回到家后,进门就能闻到清香,看到兰花,心情也不自觉地变好。”在卢东看来,兰花不像绿萝般易养,它需要精心呵护。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兰花的生长节奏却缓慢而安静,照料的过程也像一种精神疗愈。
逐渐痴迷兰花的卢东,一个月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兰花雅集”。2024年12月16日,这里首次举办兰花大集时,有来自全国的400多家兰花经营商户,以及兰友共6000多人参加。当天,拍卖会和大集累计交易额超4000万元。
每月16号,是兰花雅集的固定开集日。在这天,天南海北的兰友纷纷赶来,仅过半年,就创下1.2亿元的销售额,交易量超1000万株。来自浙江、河南、山东等地的350多位养兰者纷纷来此安家落户,卢东在这里结交了不少知名兰友。
人们对兰花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是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兰花自古便是高雅品格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一开始不了解其文化内涵,但在接触后,那种源自‘四君子’的审美偏好和品格联想会被悄然激活。这种文化共鸣,是喜欢兰花更深层、更独特的原因。”李素堂说。
特别是在山东,经过多年发展,兰花种养人数、兰园数量和全国顶级国兰新花艺草种养数量快速增加,国兰种养人数达10万人以上,兰花存量约100万盆。李素堂提到,山东并不是兰花主产区,但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思想,与兰花象征的清雅、高洁、内敛的君子品格堪称“天作之合”。文化底蕴深厚、包容性强,这恰恰为兰花文化“二次绽放”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拿着小刀和镊子,学兰花组培
仿佛是大自然的浪漫安排,在齐鲁之邦,两千多年前就有一座与兰花结缘的小城。据考证,战国时期,屈原作为楚国官员出使齐国,行至次室邑,因丘陵上遍布盛开的兰花,就将此地命名为“兰陵”。千年爱兰之风传承至今,兰花已成为兰陵县花。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以“兰”为名,但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让兰陵真正声名远播、惠及万民的,是广袤田野里的“菜香”。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的兰陵县,素有“山东南菜园”“长三角菜篮子”之称。当蔬菜大棚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象,兰陵县也看到了背后同质竞争、产值瓶颈难以突破的危机,进而寻找互补乃至替代的新产业。
兰陵县的地理位置,与长江以北的兰花产地秦岭同位于北纬35度,且本地雨水更为充沛,发展兰花等鲜花经济较为适宜。基于此,近年来该县逐步将部分资源转化成兰花种植。
“兰陵因兰花而得名,无论从文化载体还是产业载体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增加兰陵的产业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而且蔬菜种植和花卉培植在多方面相通,为兰花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基础。”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算过经济账,每户种菜一年的收入一般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但种植兰花会使收入增长三到五倍,可达几十万元,使百姓增收致富更上一层楼。
2015年,代村在农业公园里修建起专业兰花馆,利用兰花组培技术培养兰花。
彼时,习惯了大把施肥、漫灌浇水的菜农,拿起小刀和镊子学起了像绣花一样的兰花组培技术。为了精准把控以毫克为单位使用的微量元素,花农们用面粉代替练习,一遍遍苦练后,代村人终于种出了自己的兰花。每年组培花苗300多万株,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种菜要一茬一茬种,一年四季都不闲着。种兰是一次投入、终身受益。”59岁的兰陵县向城镇农民杨向华尝到了“由菜转兰”的甜头,他建了3个温室大棚,养了1万多盆兰花。借助兰花雅集,他和不少兰农也经常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交流,掌握更多养兰知识。
“洋兰”发展迅猛,单体项目领跑全国
如果说2015年是兰陵发展兰花经济的元年,那么新格林智慧农业产业园落地兰陵的2021年,则是当地兰花经济迸发之年。
新格林智慧农业产业园由兰陵农垦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新格林(浙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占地1000亩,总设施面积24万平方米。新格林控股集团董事范天擎是兰陵人,从事花卉种植20多年,2020年以代村为周边辐射建设了一批高标智能温室,经多次考察交流后,决定上马以蝴蝶兰、红掌等“洋兰”为主的花卉产业,投资反哺家乡。
在新格林,得益于先进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应用,一年365天这里都绽放着花朵。
一支支绽放中的蝴蝶兰、红掌,剪切后立即被送进包装车间。30余名工人一字排开,细致地使用专用材料把精选出来的花枝一一包装好,最长不超过48小时,这些鲜切花就被送达长三角、大湾区等市场,等待消费者的选购。
“我们每年可供应市场蝴蝶兰300万盆/支,红掌鲜切花750万支。” 新格林张蕾蕾介绍,投产的一期高标准智能温室占地面达14公顷,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蝴蝶兰自动化物流温室和全球规模最大的红掌鲜切花生产基地。
相较其它兰花品种,在新格林,这里培养着一种有明显香味的独特品种,颜色呈讨喜的焦糖色,花瓣带有明亮的蜡质感,而花唇是跳跃的紫色。“该品种是我们重点培育的独家品种,结合当地文化命名为‘兰陵王妃’。”新格林张蕾蕾介绍,在这里共培育蝴蝶兰150多个品种,“兰陵王妃”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我们以培养中高端产品为主,花期比普通产品长10-15天,花瓣颜色饱和度也更高。” 被称为“美丽经济”的花卉产业,产品颜值是关键。在新格林,世界领先的温室水肥环境控制系统、滴灌技术、自动化物流运输系统得到运用。进入温室前,员工和参观者都要更换隔离服、消毒。这一切不仅是为了蝴蝶兰和红掌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还是保证其颜值的关键因素。
“被屈原誉为‘兰香馥郁’的兰陵县,将让‘兰陵兰’品牌的‘兰香’四溢,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展现新风采。”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春仲对兰陵兰花产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延伸阅读1——兰花国展将首次落地山东县城
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综合竞争力,兰陵县获得2027年第34届中国兰花博览会承办权。这是全国兰花产业盛会首次花落山东县域,在此之前兰陵已承办过9届山东省兰花博览会。
“这次国展也将迎来中国兰协和山东省兰协成立40周年,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落地兰陵,是对我们的认可。”李素堂说,兰陵已成立专班,最近正在选拔“兰花推介官”,培养一批懂兰、爱兰、能讲好兰陵兰花故事的本土代言人;同时筹办2025年秋季市民兰花节,将展会影响从业内延伸至民间,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兰花盛宴。
作为非传统兰花产区,兰陵打破地域品种局限,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引进春兰、蕙兰、建兰、蝴蝶兰等各地名品。通过本土化驯化,既保留原品种优良特性,又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特色种群。这种多元结构让兰陵兰花既能满足高端兰友对稀有品种的追求,也能提供大众消费的普及型产品,市场适应性远超单一品种产区。
突破单一观赏属性,兰花还在兰陵延伸出丰富的产品矩阵。兰花精油、香氛等美妆日化品,兰花主题文创手作、盆栽摆件,乃至以兰花为原料的养生茶饮、花艺培训课程,让产业链条不断拉长。这种“一花多做”的模式,既消化了残次花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通过多元化产品覆盖不同消费场景,使兰花的经济价值从种植端向深加工、服务端拓展。
延伸阅读2——多方协同发力让兰陵兰花独树一帜
兰陵地处温带,四季分明且昼夜温差显著,完美契合兰花春化需求的低温刺激,促使花芽分化、养分积累。显著的昼夜温差则让叶片更具光泽、厚糯,花朵更为饱满、艳丽,香气更加香醇、幽远。相较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徒长、病害问题,兰陵培育的兰花株型矮壮、开花勤密、花香浓郁。
奔赴国内多个兰花原产地考察后,兰陵县出台《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设立1000万元的兰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兰花产业享受“四雁振兴类”贷款等各类财政贴息政策;金融部门开发了兰花产业贷款产品。规划3年内让兰陵兰花品牌辐射山东、影响全国。把兰花雅集打造成为承上启下、对接南北的全国兰花产业枢纽。
2025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京外建设的第一个试验基地落地兰陵县。“国家队”力量将助力兰花在品种选育、组培研发等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助力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还制定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兰花科研合作鼓励支持政策,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按当年实际支付的技术合同金额20%给予补助。
为了养好国兰,兰陵人拿出了种菜积累的“看家本领”。智能温室里,光照、温湿度均由算法精准调控,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机操控浇水控温,种植效率提升40%,损耗率压至5%以下;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输送17种元素,二氧化碳增施技术让花期缩短20%。
在新格林为代表的“洋兰”种植基地,通过温室水肥、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劳动力管理系统,结合温室封闭式管理经验、生物防治技术、菌类消杀防治技术,总结出一套轻简高效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的流程化、数据化、标准化,实现了农业园区可复制化、设施园区生产无药化、生态化。轻简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工效的同时,直接降低园区运营成本25%左右。
从兰花雅集开集伊始就搬进来的陈飞,给自己经营的兰馆起名为“兰心花社”,已种植春兰、蕙兰等5000余盆,还多次在兰展中获得特金、金、银等奖项。在他看来,兰友对兰花的热爱催生了这个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家庭阳台养殖、庭院种植,发展到个体兰棚、产业园,是大势所趋。
“通过搭建平台,以电商为网,触达全国,形成集群效应,才能更有竞争力。”单从这点上看,陈飞认为兰陵从上游的兰花专用植料生产、定制化花盆加工,到中游的育苗、分株、养护技术支持,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电商运营、售后养护指导,已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也让兰陵兰花在价格调控、供货稳定性上占据主动。
自始至终,兰陵都将兰文化视若珍宝。由于兰花产业基地与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兰陵农企园相邻,当地还以此建起国兰文化馆,以君子文化、爱国文化等为参观动线,让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沉浸式感受兰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打造了以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国兰香韵、红色文化等休闲研学一体的旅游线路,形成了以油菜花、荷花、兰花、玫瑰花等为主体的“花海游”,丰富群众文化视野的同时赋能兰花产业发展。
从悠久的文化底蕴,到优越的气候条件、利好的扶持政策、完整的产业链条,兰陵为一朵兰花汇聚了所有关键要素。这既是自然的礼物,更是产业的智慧。凭借这套“组合拳”,兰陵兰花不仅在市场中强势突围,更擘画出一条清晰的、通向未来的升级之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