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银凤陶瓷的设计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的陶瓷样品上,釉面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中心主任王丽梅正对着电脑屏幕细致调整图纸,鼠标在屏幕上精准移动,每一个线条的弧度、每一处色彩的配比,都凝聚着她对陶瓷设计的极致追求。
27年的时间里,王丽梅在陶瓷领域深耕不辍,从车间里修坯洗瓷的学徒,成长为手握APEC会议元首夫人用瓷等重磅设计成果的资深设计师。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王丽梅先后获评“山东省陶瓷青年艺术家”“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齐鲁工匠”“临沂市十大沂蒙工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步一个脚印,从“门外汉”到瓷器设计大师
“刚来时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白,只知道吃饭用的盘子碗,根本不懂它们从瓷土到成品要经过多少道工序。” 回忆起初入银凤陶瓷的日子,王丽梅感慨万千。
1998 年,学装潢设计专业的她,因偶然听闻 “美术与陶瓷设计相通” 的说法,便带着对创意的热忱来到银凤陶瓷集团。可真正走进生产车间,她才发现自己对陶瓷行业的认知几乎为零——那些看似简单的碗碟,背后藏着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数十道复杂工序,每一步都有着严苛的技术要求。
没有捷径可走,王丽梅被安排到车间实习,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每天清晨,她早早来到半成品车间,手里攥着小刀,小心翼翼地修整盘子、碗边缘的毛刺。
“那时候觉得师傅做起来很简单,自己上手才知道难。”王丽梅坦言,刚成型的瓷坯脆弱得像婴儿的肌肤,力道稍重,就会在边缘刮出缺口,水浇多了会泡透坯体,前功尽弃。前面经过那么多道工序都挺过来了,如果在这儿坏了,特别可惜。
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地打磨中,王丽梅逐渐摸清了陶瓷的“脾气”。她能通过触感分辨瓷坯的干湿程度,能凭刀刃的反馈判断修坯的深浅。1999 年,凭借扎实的工艺基础,她终于正式成为一名陶瓷设计师。而车间里积累的那些经验,也成了她设计生涯中最坚实的基石。
“设计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空中楼阁,没有对陶瓷工艺的透彻理解,再华丽的图纸也只能是废纸一张。” 这是王丽梅在车间实习时悟到的真理,也成了她日后工作的准则。每当年轻设计师提出天马行空的创意时,她总会带着他们走进车间,让他们亲手触摸瓷坯、观察釉料烧制过程:“只有知道陶瓷能‘承受’什么、‘擅长’什么,设计才能落地,才能成为真正走进市场、走进生活的产品。”
匠心设计,七天绘就三十余张图稿
在王丽梅二十六年的设计生涯中,2014 年参与 APEC 会议元首夫人用瓷设计的经历,无疑是最耀眼的一笔,也是她匠心精神的最佳见证。
2014年当时,银凤陶瓷接到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在一个星期内设计一套APEC会议元首夫人用瓷。王丽梅凭借出色的设计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接到任务的第一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既激动又忐忑。” 王丽梅回忆道,APEC 会议是国际舞台,夫人用瓷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底蕴,还要符合外交场合的庄重气质,生怕设计出的作品撑不起这样的场合。
“什么颜色能代表中国特色?什么元素能体现夫人用瓷的优雅?”为了寻找灵感,王丽梅和团队成员查阅了上百本关于古代宫廷瓷器、现代国礼设计的资料,从宋代汝窑的天青釉色、元代青花的钴料晕染,到明清官窑的龙纹纹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宴瓷风格,再到当代设计师的创新尝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笔记本上记满了灵感碎片,电脑里存了数不清的参考图片。
后来,在一部宫廷剧里,屏幕里明黄色的龙袍闪过,她突然眼前一亮:“黄色是中国传统的尊贵之色,象征着皇家气度;凤凰又是吉祥与优雅的代表,恰好契合夫人用瓷的定位,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核心元素吗?”
确定 “黄” 与 “凤” 的设计方向后,挑战才刚刚开始。为了让凤凰纹样既灵动又不失庄重,王丽梅带领团队反复修改设计稿:线条的粗细如何把控?怎样才能兼顾美感与工艺的可行性?为了达到最完美的设计,王丽梅前后绘制了三十余张图稿。为了调配出最贴合 “皇家气质” 的黄色釉料,她和工艺部门一次次调整颜料配比,直到找到那抹 “温润如玉、贵而不骄” 的“炎黄”。
“取名‘炎黄’是因为这两个字既代表炎黄子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契合APEC会议的氛围。”王丽梅说,这款用瓷不仅外观精美,更在细节上兼顾了实用性——杯柄的弧度经过多次调整,确保握持舒适;盘底的厚度严格把控,保证了整体的轻薄质感。
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一套名为炎黄“宫廷·凤”茶具在APEC会议惊艳亮相。“那一刻,所有的熬夜、争执、反复修改都值了,那种自豪感,一辈子都忘不了。”王丽梅说。
用陶瓷讲述沂蒙故事,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沂人,王丽梅始终有个心愿,那就是将沂蒙精神融入陶瓷设计,用瓷土讲述沂蒙故事。
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深耕红色题材设计,“沂蒙风情”“沂蒙红”等系列瓷器,成了连接陶瓷文化与红色基因的纽带。
“怎么把沂蒙精神做到日常陶瓷里?”这是王丽梅设计“沂蒙红”系列瓷器时思考的核心问题。她从层峦叠嶂的蒙山深处,感受 “沂蒙母亲” 乳汁救伤员的深情;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聆听旋律中蕴含的坚韧与乐观。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她始终在思考:“如果直接把红嫂形象或小推车图案印在瓷器上,太具象,也少了美感,不适合日常使用。”
直到有一天,她在看到一幅画。画中,沂蒙红嫂穿着棉袄,站在寒风中目送子弟兵出征,棉袄上的那抹红,不似正红那般刺眼,也不似暗红那般沉闷,而是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暖与厚重。“就是这抹红!” 王丽梅瞬间找到了灵感,“这抹红里藏着沂蒙人的淳朴与坚韧,用它作为‘沂蒙红’系列的主色调,再合适不过。”
可调配这抹红,远比想象中难得。最初的红色要么过于凝重,缺乏生活气息;要么过于轻浮,没有红色精神的厚重感。经过十几次的反复调试,他们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色调:那是一种带着细微暖橙调的红色,在自然光下温润柔和,在灯光下又透着淡淡的光泽,“这种红既像沂蒙红嫂身上的棉袄,带着烟火气,又能体现红色精神的传承,特别契合‘沂蒙红’的主题。”
除了设计红色题材瓷器,王丽梅还积极投身陶瓷文化的传承工作。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成员多次走进罗庄三江路实验小学和美术培训机构,开展陶瓷研学活动。在研学课堂上,她拿着瓷坯和釉料,给孩子们演示陶瓷的制作过程;也会带着孩子们画瓷坯,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家乡绘在瓷上。“陶瓷技艺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只停留在‘江北第一瓷都’的口号上。”王丽梅说,看到孩子们对陶瓷充满好奇,她就觉得特别欣慰,“希望他们能了解陶瓷文化,将来有人能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在王丽梅看来,沂蒙精神早已融入她的工作与生活。“我觉得,不是说要做多大的事才叫践行沂蒙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好,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就是对沂蒙精神最好的传承。”
从青涩的装潢生到资深的陶瓷设计师,从车间里的修坯工到国宴用瓷的创作者,王丽梅用27年时间,在陶瓷世界里书写了最动人的底色。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沉下心来,了解陶瓷工艺,把陶瓷设计做好,让临沂的陶瓷走向更远的地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