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杨荣杭
在祖国大地褶皱带的幽深地层里,一根根斑驳的岩心无声诉说着地质人叩问大地的执着;在钻机轰鸣的工地上,一串串精准的数据凝练着匠人追求极致的汗水。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技术负责人黄宝胜,用27载春秋坚守钻探一线,秉持“细致、精致、极致”的质量文化理念,在千米地层深处精雕细琢,更将这份匠心通过“传帮带”薪火相传,成为新时代地质工匠精神的鲜活注脚。
“毫厘”之间见真章
作为资深钻探专家,黄宝胜深知地质钻探的复杂与挑战。他常言:“地质钻探,一丝一毫马虎不得,每个细节都关乎成败大局。”这份敬畏,让他在每次任务中都力求完美。他的“毫米哲学”在兰陵县古林-兰陵矿区小寨子-古林段铁矿勘探项目远近闻名。根据技术要求,钻孔终孔位置偏差不超过勘探线距的1/4,本勘探项目勘探线间距为100m,即终孔偏离岩矿心距离不能超过25m。以1000m钻孔为例,钻孔天顶角全孔不允许偏差超过1.43°,1200m深钻孔天顶角则不允许超过1.19°。面对地层软硬互层、矿体陡峭易偏斜的难题,他要求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01°,泥浆比重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钻头压力波动控制在0.05KN内。近乎严苛的标准,使他的团队在该项目中成为唯一仅凭精准参数控制、完成孔深1134.18m,且终孔位移仅13.05m的单位,并提前46天完美收官。
“啃硬骨头”的实战家
“干钻探的,就得像钻头一样敢啃硬骨头!”这是黄宝胜的口头禅,背后是他主持参与近200个项目、累计进尺超20万米的硬核履历。2021年初春,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深部勘探突遇“破碎带危机”:地面1206m以下岩层长孔段破碎坍塌,钻具卡埋风险剧增。他身着军大衣,在零下35℃的严寒中坚守钻塔旁三天三夜,独创“阶梯式减压+复合泥浆护壁”新工艺,率队在75毫米小口径钻孔内实施“地层微创手术”,不仅成功挽救了价值百万的钻具,更首次揭示了该区域深部铜矿体的延伸奥秘。
绿色钻探的先行者
2023年,他积极响应绿色勘查要求,主导的“深地绿色钻探技术体系”在莱州前陈—上扬家矿区成功应用。首创的“随钻堵漏+无废浆排放”工艺,单孔节约用水60吨,减少泥浆污染90%。他们还成功研发了多项先进的钻探技术,显著提升了勘探效率和绿色勘查水平,为地质找矿做出了重要贡献。
匠心传承的淬火师
黄宝胜坚信:“技术传承不是复印机,而是淬火炉。”他不仅坚持“细致、精致、极致”质量管理理念,更独创“三维带徒法”:白天现场手把手教操作,夜晚帐篷里解析理论,项目结束后复盘案例。他将近30年宝贵经验凝练成《钻探疑难杂症百问图解》。00后技术员李权、郝志威在他的淬炼下,两年内便从“技术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钻机班长。“师带徒”、“老带新”,让精益求精的态度代代相传。如今,他带出的班组已连续五年保持“零事故、零废孔”的傲人纪录。
“每一寸进尺都是承诺,每一段岩心都是答卷。”这不仅是七队探矿工程处荣誉墙上的誓言,更是一代地质匠人献给大地最深情的告白。展望未来,黄宝胜将继续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为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