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张莹莹 董坤
“为啥康复训练要做这么久?”“到底啥时候能重新走路?”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万胜每天都会接到患者类似的疑问。作为收治恢复期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与骨科功能障碍(骨折术后、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核心科室,这里的医护人员常需向患者解释:脑梗死康复是一场“持久战”,背后藏着大脑“自我修复”的科学逻辑。
康复不“复活”坏死细胞,而是让大脑“重新分工”
“大脑对氧的需求极高,却又异常‘脆弱’。”王万胜先从大脑生理特点切入:大脑供血约占全身15%-20%,需氧量约占20%,且供血、功能均呈“分区管理”——某根血管负责特定脑区供血,某块脑区对应特定功能(如运动、语言、吞咽)。
当脑血管堵塞引发脑梗死时,受堵血管支配的脑区会因缺血坏死,对应的功能(如肢体活动、说话)也会随之丧失,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脑梗死治疗讲究多学科协作,早期靠神经内外科溶栓、取栓,一旦脑细胞坏死、功能障碍显现,就该康复医学科‘接手’了。”
王万胜强调,康复的本质并非让坏死神经元“复活”,而是通过反复训练,让受损脑区周围或其它脑区的神经元“接管”坏死区域功能——从微观上看,这是神经元重新长出突触、建立新连接的“大脑重塑”过程,必须依赖持续、正确的刺激,因此康复周期必然漫长。
4大因素决定康复快慢,这些情况会延长周期
“同样是脑梗死,有人恢复快,有人恢复慢,关键看4个核心因素。”王万胜梳理了影响康复周期的关键变量:
梗死部位与大小:若梗死发生在内囊区等“关键功能区”,且病灶面积大,可能同时引发偏瘫、偏盲、言语障碍等多种问题,预后差、康复周期会显著延长。
年龄与基础病:年轻患者大脑代偿能力强,康复周期更短;若患者年龄大,且合并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会直接延缓恢复进度。
并发症影响:康复中有些常见并发症,比如:因吞咽障碍误吸引发肺炎、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都会打断正常康复训练,延长康复周期”。
患者主动性与家属配合度:患者主动坚持训练、家属全力支持,能为康复“提速”;反之,消极应对则可能拖慢进程。
重复检查不是“浪费”,是为康复“保驾护航”
不少患者疑惑:“康复期间为啥要反复做检查?”王万胜给出明确答案:每一次检查都是为了减少风险、精准指导训练。
对脑出血后转至康复科的患者,需定期复查评估出血吸收情况;长期卧床患者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需通过D-二聚体检测、下肢静脉彩超动态监测评估血栓变化情况,以指导康复训练;吞咽障碍患者可能误吸引发肺炎,需靠胸部CT、血常规及时排查——“这些检查不是‘多余’,而是帮我们避开并发症陷阱,让康复更安全、高效。”
抓住黄金期、坚持家庭康复,不训练可能“倒退”
“脑梗死康复有明确的‘黄金窗口’,错过太可惜。”王万胜提醒,发病后3-4个月内是功能恢复的关键期,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包括药物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疏通血管)、手法干预、物理因子治疗(声光电磁热等刺激)、针灸,以及站床、经颅超声等器械辅助。
当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可回归家庭继续康复——出院时,医护人员会详细指导训练方法,并预留联系方式提供线上答疑。“千万别以为回家就不用练了。”王万胜特别强调,若患者在黄金期内停止训练,很可能出现“功能倒退”,甚至回到出院前的状态。
对于发病6个月后进入“恢复慢期”的患者,虽整体功能改善有限,但仍需通过家庭训练维持现有能力,重点提升手部精细动作、耐力和日常活动能力。“哪怕是发病半年、一年后,康复也有价值。”王万胜解释,此时训练的核心是保住已有功能不退化,同时通过反复练习争取新的突破,大脑重塑没有绝对的终点,不进步就可能退步。
王万胜最后呼吁,脑梗死康复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三方合力,患者要摆正心态、循序渐进,家属要给予支持、营造积极氛围,只要坚持科学训练,每一步都在向‘回归正常生活靠近。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