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后如何选药

央广网 09-18

运动损伤,简单来说就是在运动或锻炼时,不小心让身体的“零件”受伤。这些“零件”包括关节、肌肉、筋(肌腱、韧带)、包裹肌肉的膜(筋膜、滑膜),以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运动损伤常见诱因有热身不足、运动过量或身体基础薄弱等,受伤后往往伴随疼痛、肿胀和活动不便。

运动损伤常用药

从轻微的肌肉拉伤、扭伤到严重的挫伤、骨折,运动损伤分为多种类型。针对常见的轻中度损伤,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就像身体里的“信号拦截员”,专门负责“掐断”那些引起疼痛和红肿发炎的信号通路,从而有效缓解不适。该类药物主要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双氯芬酸钠消炎消肿作用较强,其外用乳膏或凝胶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全身副作用风险较低。布洛芬镇痛作用较强,但胃肠道反应较常见,需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塞来昔布抗炎镇痛作用较强,胃肠道副作用较少,蚕豆病患者不建议首选。

肌肉松弛药?肌肉松弛药像是紧绷肌肉的“解压师”,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帮助因急慢性扭伤、挫伤或劳损而过度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减少疼痛感。常用药物有乙哌立松等。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困倦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同时,应注意服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

中成药?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活血止痛膏、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它们就像是受伤部位的“活血小分队”,主要任务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把淤积的瘀血“赶走”,将肿胀消下去,从而达到止痛和帮助组织修复的目的。外用中成药使用时有很多注意要点,比如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保险液时应先振摇,喷嘴距离皮肤5~10厘米,喷射时间应限制在3~5秒,以防局部皮肤冻伤;皮肤有破溃、流血的地方,不宜用外用油、水及喷雾,容易刺激伤口,引起感染等。

常见误区需注意

发生运动损伤后,需要科学对待、正确处理,应警惕以下3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药物副作用。运动损伤用药时,除了应关注药物的作用,还需特别关注药物副作用。一方面,长期依赖性用药,如止痛药滥用,可能掩盖症状,还可能引发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伤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如同一部位同时使用西药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和中成药云南白药膏,会使药物成分叠加,过度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加重症状。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二:冷敷和热敷混淆。运动损伤后,冷敷和热敷用错了反而会加重不适。刚扭伤时若选择热敷揉搓,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而长期劳损及恢复期疼痛时用冷敷则会收缩血管,阻碍代谢废物排出,可能导致酸痛、僵硬加重。正确的做法是“冷敷救急,热敷缓痛”。损伤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敷消肿,每次10~15分钟,每2~3小时可以重复1次,也可使用冷敷贴。72小时后一般选择热敷,温度大致在40~50℃,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每天3~4次,也可以使用热敷贴。

误区三:重药物轻康复。许多人认为药物是运动损伤后修复的关键,忽略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仅靠止痛药、消炎药等缓解疼痛,忽视康复训练,会导致损伤部位功能恢复不佳,影响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修复损伤除了药物缓解治疗外,还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科学康复训练,促进损伤部位功能恢复。

运动损伤用药,“止痛”≠“治愈”,正确认识药物作用与风险,才能避免二次伤害。若损伤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勿让常见误区成为健康路上的绊脚石。(作者 唐文雯)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