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预制菜相关公司的上半年财报,透露了哪些信息

果然财经 09-12 371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睿

近日,罗永浩在个人微博上对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猛烈抨击,再次将预制菜行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开资料显示,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类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市场,近年来成为食品领域的热门赛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有望达到7490亿元。

然而,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是企业业绩的普遍承压。记者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梳理了前20强中16家预制菜相关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发现,超过半数企业出现营收下滑,部分企业甚至净利润断崖式下降,面临严峻挑战。

多数企业营收下滑、净利润骤降

具体来看,作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上半年虽实现营收 3.43 亿元,同比增长 4.7%,但归母净利润却为 3195 万元,同比下降 24.5%,毛利率也同比减少4.02 个百分点至20.83%。

“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和“水产预制菜龙头”国联水产处境也不容乐观:前者上半年营收 8.86 亿元,同比下降 0.7%,归母净利润 3579 万元,同比下降39.7%;后者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6.5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8.36%;归属净利润为亏损5.44亿元,同比下滑3180.5%;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22982.41%,多项核心财务指标呈现深度下滑趋势。

此外,还有惠发食品、海欣食品等企业同样面临业绩压力。惠发食品营收下滑17.75%,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亏损2880.37万元和2999.36万元,分别同比下滑82.54%和67.5%;海欣食品营收则下滑15.18%。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在上半年展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例如,“中国预制凉菜第一股”盖世食品,在2025年上半年,其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营业收入达到2.70亿元,同比增长11.39%,归母净利润为0.20亿元,同比增长4.77%。

行业面临原材料、B端依赖与信任三重压力

多家企业在财报中指出,原材料价格波动是利润下滑的主因之一。味知香坦言,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了利润空间;千味央厨在财报中也提到,“原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利润的影响显著,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压力仍然较大”。此外,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预制菜市场,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以价换量”成为普遍策略。

另一方面,预制菜企业对B端客户的高度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发展。以千味央厨为例,上半年其经销商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953 家减少至1591家,净减少362家,降幅达18.54%。华鑫证券在研报中提到,千味央厨主要依赖餐饮渠道客户,如百胜、海底捞、华莱士等。2025上半年,海底捞、华莱士等客户营收承压,若B端市场复苏节奏缓慢,将影响千味央厨整体业绩表现。

艾媒咨询报告也指出,中国预制菜市场的销售以B端为主,主要面向餐饮企业。据统计数据,在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中,B端市场占比70%左右。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曾表示,过去几年,在餐饮工业化、连锁化的趋势推动下,预制菜行业迎来资本与产能的快速扩张,形成了以B端降本增效为核心逻辑的增长模式。目前,虽然预制菜行业整体规模在持续扩大,但餐饮行业增速的放缓,对预制菜的 B 端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消费者信任危机同样不容忽视。预制菜进入校园遭抵制、“3・15” 晚会曝光预制菜原料问题、消费者吐槽商家不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9.63%的消费者会主动搜索预制菜相关信息,51.68%的消费者会咨询专业人士(如厨师、营养师等)来确保自己吃到的是安全健康的预制菜。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预制菜一直受消费端诟病,原因在于行业目前仍缺少行业规范,在出现许多乱象过后,消费者对预制菜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充分的认可。

规范与出海成破局方向

面对诸多挑战,行业正朝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如广东省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预制菜省级地方标准,四川省出台《四川省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引导预制菜产业规范化发展。

2025年2月,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正式实施,对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作出更严格的规范。预制菜生产企业须依据新标准调整产品配方与标签标识,并明确承诺“不添加防腐剂”,以全面提升产品安全性。

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以盖世食品为例,其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首先因为鱼籽类产品收入显著增长,尤其是欧洲市场;其次是因为海珍味产品延续增长态势,受到下游餐饮客户青睐。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东南亚市场将以年增速55%领跑,欧美市场增速为10%;中东市场因人口增长、年轻化趋势,2030年规模或达80亿美元。

另外,记者还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一个自称“冻门”的新兴群体悄然出现。这些消费者热衷于购买和食用冷冻预制食品,他们认为冷冻预制食品方便快捷,且在品质和口味上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一群体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正在逐渐提高。

罗永浩此次“炮轰”西贝,虽指向企业诚信问题,却也间接推动行业正视挑战、加快整改。在监管规范与市场自发的双重驱动下,预制菜行业或将逐步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尹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