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女孩”扎根菏泽滩区小学十年,如今第一批学生已上大学!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1

十年前,大学毕业的内蒙古女孩井涵带着对乡村教育的憧憬,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位于鲁西南黄河滩区的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十年来,她无怨无悔地扎根在这片土地,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如今,她的第一批学生已圆梦大学,而她依旧握着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对滩区孩子们的期许,用青春续写乡村教育的温暖篇章。

理想在黄河滩区扎根

9月5日,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三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井涵正带领孩子们畅游数学天地。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簇拥到她身边,有说有笑。

“井老师就像我们的知心姐姐,遇到不懂的题目,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解。”学生范雪妍说,“她还经常自掏腰包买文具,作为奖品奖励我们。”学生李安琪说:“井老师用爱心温暖我们,我也要成为像她那样有爱心的人。”

时光回到2015年夏天。21岁的井涵从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通过招考成为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她从故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出发,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陌生的黄河滩区。

亲友不解,父母含泪劝阻,但她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种子——大学毕业前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支教时,留守儿童攥着铅笔头追问“山外面是什么样”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她。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成了她坚定的信念。

“走下公交车,我拉着行李箱走了30多分钟才到学校。”井涵至今还记得10年前初到薛河口小学的情景。这所学校2014年竣工验收,2015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因地处偏僻的黄河滩区,交通极为不便,青年教师大多不愿意来此任教。当天晚上,她独自一人住在学校,环顾着空荡荡的宿舍,不由得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想起临来时父母的万般不舍和再三劝阻。这一夜,她辗转难眠。

然而,当她第二天踏上讲台,看到台下清澈的眼睛,听到孩子们喊出“老师”的那一刻,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她暗下决心,不能辜负每一个孩子。从此,她以校为家,开启了在滩区的从教生涯。

风雨中的双向奔赴

2016年春节过后,心疼女儿孤身在外的母亲办理退休后,专程来到郓城陪伴她,这更加坚定了井涵坚守黄河滩区的决心。

2017年9月的一个清晨,井涵母女俩遭遇车祸,母亲为保护她也身受重伤。家人从内蒙古赶来,看到病床上的母女,劝说她们伤愈后一同回乡。当时内蒙古正实施优才回引计划,她回乡既能与家人团聚,生活也能有个照应。“看到妈妈伤势严重,我特别难过,心里有些动摇。”她含泪写下了辞职信。

第二天,井涵拄着拐杖,一步一缓地挪到学校,口袋里揣着辞职信,心里却满是不舍与挣扎。可当她走到教学楼前,眼前的景象让她愣在原地:全班学生竟自发地在走廊两侧排起长长的队伍,为她让出了一条通往办公室的路。“老师,您别走!我们离不开您!”不知是谁先开了口,紧接着,带着哭腔的挽留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红着眼眶,有的甚至忍不住抹起了眼泪。这一声声呼喊像重锤敲在井涵心上,她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整个课间,孩子们没有打闹,而是默契地轮流守在她身边:有人帮她拿教案,有人搀扶她上下楼梯,有人主动替她擦黑板,没有任何人组织,却井然有序。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模样,想到滩区教育缺师少教的困境,想到自己初来时立志育人的初心,井涵悄悄摸出兜里的辞职信,紧紧攥在手心,然后深吸一口气,转身坚定地走进了教室。

通勤的艰辛、个人婚恋问题的推迟、滩区生活的清苦,都在孩子们的笑容中化为了动力。

滩区里生长的教学智慧

初到薛河口小学时,井涵班上40多个学生中,有半数数学不及格。她没有气馁,独创了“滩区生活教学法”:把爷爷家的麦田变成面积计算题的实例,把集市上的苹果摊转化为价格应用题的场景。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孩子们的眼睛也亮了。

通过不断摸索,她总结出教学“三大法宝”——树立榜样、师徒结对、一对一辅导。经过努力,她带的班级成绩从全镇倒数跃居前列,一个个学生走出滩区,考入了理想的学校,用知识拓宽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为提升教学能力,她骑电动车往返几十公里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假期还自费去外地学习。为准备一节公开课,她曾反复修改教案20多次,直到凌晨才定稿。她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还没找到的合适教学方法。”

作为教研组长,她牵头组建了滩区教育创新小组,不仅规划并带领青年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黄河边的数学课》,还主持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践研究》,用实际行动带动青年教师团队共同成长。

在同事眼中,井涵是敬业、热心的典范。教师赵玉华说:“井老师业务能力很强,每当我有困惑,她总能给出可操作的方法。”教师徐静说:“她责任心极强,教案写得细致,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她热情大方,新同事请教问题,她必倾囊相授,是值得信赖的好搭档。”

笔记本记录学生成长点滴

每天课间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至少家访两家,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课堂——这是井涵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在留守儿童占多数的滩区,她既是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姐姐”。

班里有个因父亲重病而沉默寡言的女生,井涵每天课间都带她看蚂蚁搬家、讲草原故事,课堂上特意让她回答简单一些的问题,还鼓励她:“回答得特别好,再大点声就更好了。”三个月后,这名女生终于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井涵欣慰地笑了。

一次体育课,井涵发现一名学生因为鞋底脱落不愿出教室。为避免孩子尴尬,她不动声色地把这名学生留在教室帮忙整理作业,随后迅速骑车到镇上为孩子买了一双新鞋。看着脚上的新鞋,女孩紧紧抱住了她。

曾有家长为感谢她,硬塞来一兜刚掰的玉米,她转身就带着文具和玉米一起送了回去。她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针对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口诀:“少骂孩子多鼓励,手机别当哄娃器”,并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

“乡村孩子的情感单纯而真挚,你在关爱他们时,他们也在关爱着你。”她的办公桌上常会出现孩子们偷偷放的糖果、纸条。她的笔记本里,记录着百余名孩子的成长点滴。“井老师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副校长徐长岭说,“有一次一个学生摔伤了胳膊,她每天放学后都送孩子回家,还抽空辅导功课。”

用青春浇灌教育绿洲

如今的薛河口小学,学生从90人增加到了近400人,教学楼、操场、音体美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井涵也从青涩的“小井老师”,成长为“齐鲁最美教师”。

最让井涵欣慰的是,她教过的第一批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校园。“许正博被新疆大学录取,李明丽考入了齐鲁工业大学……”看着学生们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她笑着说,“一切都值了。”

“只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滩区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去。”井涵望着校园里奔跑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着热忱。如今城乡公交开通了,周转宿舍启用了,国家政策在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有倾斜,这些都更坚定了她深耕乡村教育的决心。

薛河口小学校长张怡海说:“井涵老师无怨无悔扎根乡村教育,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带到学校,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带动大家不断成长进步。”

黄昏的黄河滩区,夕阳为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边。井涵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奔跑的孩子们,轻声说:“你们是滩区的花,而老师最幸运的,就是看着你们慢慢绽放。”

十年如歌,井涵用青春在黄河畔浇灌出一片教育的绿洲。那里有扎根滩区的赤诚,有双向奔赴的深情,更有一朵接一朵绽放的滩区之花。

来源:牡丹晚报

责任编辑:尹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