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格局下,山东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搭建高能级海洋合作平台,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为共筑蓝色家园贡献中国智慧。
放眼齐鲁海岸线,从蛟龙号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开展首次大洋国际共享航次,到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承揽外星搭载发射,迈出国际化发射第一步,向海而行开放合作的道路上,一个个高能级海洋合作平台加速成型,一大批涉海国际组织纷纷落户,山东“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几天,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来自尼日利亚等18个国家的30多名学员正在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今年6月,这个由海洋一所联合多国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的工具包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发布上线,面向全球免费开放。
“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项目官员赵杰臣说:“涵盖了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生态海洋环境评估,海岸带管理。(过去)人员在这里落水,它会画一个圆来搜索……有了漂移的预测之后,你就只需要往这个方向搜索就行了。”
COAST工具包的研发基于乔方利团队的“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海洋模式。2017年,为向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解决方案,联合国发起一项重磅倡议——海洋十年,乔方利作为全球遴选出的19位海洋科学领域领军专家之一,参与规划设计,并分享了这一海洋耦合模式,能将上层海洋的预报能力提升80%以上。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学术界并不认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说:“平常我们去测个温度,测一个风,可能10分钟测一次就够了。为了测湍流需要测多少呢,一秒钟,我就要测128次,你在那测一天,会有多么庞大的数据,我们测量就是测量了三年,真的是拿出来一套高质量的数据。”
2018年7月,泰国普吉岛发生沉船事故,多人下落不明,泰国方面紧急向中国求助,在乔方利团队划定的搜救靶区内,遇难人员被一一找到。这次搜救也让世界认可了中国的海洋预测能力。2022年6月,联合国决定将全球5个协作中心之一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落地青岛。
“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管松说:“把我们长达30多年的优秀的海洋科学成果进行转变,发展成为可以为终端用户直接使用的决策支持工具。”
为了这个目标,协作中心已经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新一代海洋表层漂流浮标、COAST工具包等一系列全球公共产品,服务于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等核心领域。眼下,他们正基于“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加紧与各参与国密切协作。
多哥共和国学员马泰·阿布洛德维·让-保罗·阿蒂格拉说:“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国家十分重要。目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海洋预测预报系统,依托这些最新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海洋治理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OSF大科学计划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世柱说:“目前大科学计划包含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80多个科研院所以及5个国际组织。这也就从侧面来印证,我们在科技上的进步,对我们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平台为支撑,目前,山东已经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吸引7个涉海国际组织落户,搭建了以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为代表的海洋领域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去年,在首届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30多个海洋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656亿元,海洋合作的山东实践正赢得国际认同。
(闪电新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