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马踏湖放荷灯,那是“水里的信”

新悦读 09-06 1077

文|巩本勇   片|巩本忠

我出生在马踏湖,那片水泽之乡,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淄博桓台的东北部。儿时,我对马踏湖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与热爱。夏日,荷叶田田,荷花映日,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放荷灯,更是我心中最盛大的节日。

八月的一天,我又一次回老家,恰逢当地的荷花节开幕。夜幕缓缓落下,马踏湖畔的灯光渐次亮起,仿佛是大地为这场仪式拉开了神秘的帷幕。几十条扎着荷花灯的“小溜子”齐头并进,沿着湖边栈道排开。

“现如今,这荷灯可是愈发精致、愈发讲究喽!”身旁的大娘笑着跟我们说:“用荷花瓣,是因为荷花出淤泥不染,带着灵气。仿生荷灯也得选最鲜亮的颜色,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她的眼神里透着虔诚,仿佛每一盏荷灯,都承载着她对生活最质朴的祈愿。“你看,这荷灯像不像游子的心?”身旁一位中年男子也加入进来,他的口音带着浓浓的乡音:“不管走多远,根都在这里。每年荷灯节,我都要回来,看看这湖,放一盏灯,心里才踏实。”他的话,像一阵风,吹皱了湖面,也吹皱了我的心。

放荷灯,这一延续百年的古老习俗,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湖区人民紧紧相连。数万盏荷灯次第漂远,湖面瞬间化作流动的星河。烛光与岸边灯火相互辉映,与夜空的星月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浪漫氛围。驾着“小溜子”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向岸边的游客挥手呼应,这场景,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独特的画面。

我静静地站在湖边,思绪飘回到那些久远的岁月。小时候,每到七月十五这天,大人们便会带着我们去湖里采荷花。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瓣,挑出大而娇艳的,往里面倒进豆油,用蒲芯做成灯芯,轻轻点燃后,再把花瓣放入水中。刹那间,满湖都是漂荡的荷灯,随着水流缓缓漂移,把湖面映照得五彩斑斓。

在湖区,放荷灯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流传最广的当数祈求平安说和祭拜“鱼神”说。过去,湖区人民多以打鱼为生,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在外打鱼的亲人未归,家人便用放荷灯的形式祈求他们平安归来,同时也祈愿五谷丰登。这一盏盏荷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牵挂,也象征着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马踏湖的荷灯,制作精巧,样式繁多。有用荷花瓣片做的,也有用彩纸扎的,里面装上有油的棉花芯子。如今,大部分荷灯都已换成了仿生荷灯。其颜色丰富多样,白的似雪,粉的如霞,红的像火,绿的若玉,紫的犹梦……形状更是各式各样,有刚结骨朵的,含苞待放的,似开未开的,莲瓣全张的,还有哪吒闹海、凌波仙子舞长袖等充满童趣与想象的造型。每一盏荷灯,都凝聚着湖区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犹记得我小时候,七月十五放荷灯,丝毫不亚于过年过节的热闹劲儿。“起溜子喽!”有人在码头喊一声,调子跟当年生产队长派工的吆喝没两样。几十条“小溜子”从柳荫里滑出来,船身窄窄的,像被湖水啃了几十年的骨头。最前面的那条船是牛家二哥的,船帮处补了一块新木板,还漆成了鲜艳的红色。

母亲给我们分荷灯,妹妹手里的那盏是彩纸扎的,画着哪吒闹海。母亲边用蒲芯蘸豆油边说,“芯子得是湖里的蒲草,油得是自个儿榨的豆油。”她的手捏着蒲芯的姿势很稳当,像当年给我缝书包带时那样,针脚走得又匀又密。

荷灯下水时,突然觉得这些灯像极了走散的亲人——有的被浪头推得猛,摇摇晃晃却不翻;有的被芦苇绊住,在原地打几个转,终究还是跟着大流走了。“哥哥,你看那盏灯!”弟弟指着远处一盏荷灯,它被浪头推得猛,眼看要翻,却又晃晃悠悠地稳住了。水面上的光越来越密,像撒了一把星星,恍惚间,我竟分不清哪盏是我放的,哪盏是弟弟和妹妹放的。

女儿刚上小学的那一年,缠着我回老家去放荷灯。荷灯漂到湖心时,我给女儿讲起湖里的鱼神。“爸,真有鱼神吗?”女儿问。我指着湖心那片最亮的灯影:“你爷爷说,七月半的鱼最肥,但不能乱捕。放盏荷灯,是跟鱼神打个招呼,求它赏口饭吃,也求它保佑下网时别伤着性命。”她听得眼睛发亮,手里的荧光棒也不晃了。我突然觉得,那些乡人亲人恪守的老规矩,其实是湖区人跟自然打交道的暗号——敬着,怕着,又靠着,像荷梗扎在泥里,既得站稳脚跟,又得顺着水势弯弯腰。

妻子冷不丁地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说:“你瞧,那是牛叔在放荷灯呢!”不远处的“溜子”上,七十多岁的牛大爷正给荷灯点蜡,手抖得厉害,火苗却稳稳地落在蒲芯上。他孙子在旁边要帮忙,被他一篙推开:“我闭着眼都能点,你太爷爷教我的时候,比这浪大。”

荷灯渐渐暗了下去。最先灭的是那些荷花瓣做的灯,它们像完成了使命的老人,悄无声息地蜷成一团,慢慢沉向湖底。倒是那些彩纸扎的灯,还亮着,在水面上漂得更远。

风里飘来锣鼓声,是湖区的老调子,词儿听不真,旋律却像湖里的水,曲曲折折的,带着股甩不开的黏糊劲儿。我想起二十年前写第一篇关于马踏湖的散文,把荷灯比作“流动的星”,现在倒觉得不如母亲说的贴切——她总说荷灯是“水里的信”,一盏盏往湖心漂,是给走远的人捎话呢!

马踏湖不仅有放荷灯这一独特的民俗,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李白、苏东坡、王渔洋等诗词巨匠在此留下的佳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荷灯节”“赛龙舟”“水上婚俗”“五贤祠庙会”等民间活动,更是异彩纷呈,构成了马踏湖独特的文化景观。

如今,我在县城工作生活,可只要一得空,就会和妻子回一趟老家。女儿在北京工作,节假日有空时也会和我们一起回去。毕竟,老家承载着我们对根的深厚情感。每次回到马踏湖,看到放荷灯的场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是对老家深深的眷恋。

岁月流转,马踏湖的放荷灯,依然在每个农历七月十五的夜晚,照亮湖面,温暖人心。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淄博市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