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外卖大战打不动了?骑手收入骤减,商家卖10单赔3单

果然财经 09-04 269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张志恒

“7月份挣了2万多元,8月也有18000元左右。”外卖骑手严先生一边在文化西路的休憩点等订单,一边向记者表示,他认识的骑手在“外卖大战”里都挣了不少。而在领秀城经营着一家咖啡甜品店的郭女士则向记者吐槽,现在消费者在外卖平台上享受的优惠基本都要商家自己承担了,到手的钱变少了很多。

一边是订单机里不断跳出的订单和频繁往来的骑手,一边是精打细算的店铺运营成本和微薄的利润。暑气渐消,外卖大战虽已降温,但热度仍未散去……

骑手单量较峰值降两三成

“蓝潮” 压过 “黄袍”

7月外卖大战最激烈的时候,严先生一天最多赚了1700多元。这两个月来,他的感受如何?9月2日,记者再次联系上了严先生。

“我7月份在美团挣了19000多元,京东还挣了2000多元,合着一个月挣了两万多;8月少点儿,挣了18000多元。”严先生表示,这两个月收入不错,不过暑期一过,单量明显少了。“最近天气凉快了,饮料点得少了,而且市民有空都出门吃饭了,单量比7月峰值的时候少了两三成。”

(在街边等订单的骑手)

此外,严先生表示,现在单价降得特别猛。之前有的单哪怕就几百米也十五六块钱,现在一下子降到四五块一单了,活动也少了,“以前中午峰值的时候,比如送20多单奖励一二百块钱,现在的奖励很少,而且根本完不成那么多单量。”

说到这两个月来最大的感受,严先生和众多外卖骑手朋友都十分意外现在的形势,“京东四五月份刚上外卖的时候,我们都预测美团和京东双赢,饿了么是‘出局’的那个。谁知道现在饿了么全方位压制美团”。

一线骑手天天取外卖送外卖,对各平台单量的浮动非常敏感。“比如龙凤街上的琪琪家土豆粉,原来饿了么订单也就三四十单,现在一天能有200多单;山师附近无论饮品店还是正餐,现在基本都是饿了么订单多。”

严先生表示,各平台间的骑手也发生了“迁移”,有不少骑手转战饿了么。“等红绿时,十个骑手得有七八个是饿了么的,原来是‘黄袍加身’,现在是‘蓝潮汹涌’。”商家也反映最近单量有所减少。3日早上6点,在济南历下区一家商河老豆腐店,店员正忙着备餐。老板告诉记者,暑假根本忙不过来,现在开学了,单量比较正常。

“我最近天天来吃豆腐脑,线上点单到店取,比线下便宜不少。”一位家住附近、到店取餐的市民告诉记者。记者用美团拼好饭点了一份豆腐脑加两根油条,到店自取价2.99元,而线下单点一根油条2元、一碗豆腐脑3元。

虽然到店自提便宜不少,但是严先生说,这家店的饿了么都不是自提,订单也是全面压制美团,他到店的时候一般美团六七十单,饿了么能到一百五六十单。“多了不敢说,我接触的商家有六七成都是饿了么订单多。”严先生强调。

商家订单翻番利润却缩水

10单中有3单赔钱

外卖大战的影响,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至最末端。对于多数小店来说,这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博弈。单店利润虽然因折扣下降,但订单量的激增让“以量补利”成为可能,不少商家直言“虽然赚得少了,但走量快,总比没生意强”。

“你看这单,两杯1升装的拿铁用了近3斤纯牛奶,原价40多块,到我手里还不到10块。” 济南又见咖啡店的老板郭女士,翻着手机外卖后台订单,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家从2014年就接入饿了么、美团的小店,今年7月中旬卷入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的外卖大战,尝过流量红利,也咽下了利润缩水的苦。

大战刚启时,郭女士也曾尝到甜头。店里的订单量相交平时翻了一番,还曾拿下了“饿了么市中区咖啡回头榜”的第二名,“我们十年没打过广告,全靠口碑,这波曝光让好多人知道了我们,现在还是留下了一些回头客,有些可以转化为到店顾客。”她笑着说。

(郭女士向记者展示后台数据,单点总价24元的商品到手10元左右)

可这份“礼物”很快变了味。“初期平台补贴多,京东刚进济南时,有的商家都关了饿了么、美团专做京东的外卖,那会儿商家到手也多,也不用自己掏钱补贴。有时候早上一开店就有十几单预订,因为大家手里都有很多外卖大额优惠券,不用就浪费了。” 郭女士回忆,大概从8月开始,补贴成了商家的事,“平台打电话说‘曝光好、回头率高,再做波活动吧’,明知可能赔钱,可别人都做,你不做就没订单。”她算过,现在10单里有3单赔钱、4到5单持平,只有高客单价订单能赚点。 

在济南经营多家奶茶店的张先生表示,“近两个月销售额比上半年多了1/3,单量甚至翻番,可纯利润跟以前差不多。”张先生表示,销售额提升主要靠外卖,但单量激增让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像“秋天第一杯奶茶”活动当天,上午10点就涌来400单,外卖员堵在店门口,最后只能停单。为应对这类高峰,他只能雇临时工打包,长期员工还得负责核心操作,用人成本居高不下。

更让他无奈的是,活动期间每单利润甚至比平时周末还低,“忙乱一阵,没多挣钱”。 在利润差异上,张先生坦言,品牌类奶茶毛利被公司固定,远低于个体小餐饮。而且作为加盟商,他在平台活动中毫无自主权,“补贴是平台和商家一起出,公司统一安排,我们没的选”。张先生表示,商超店的订单既来自自然客流,也来自外卖订单,“现在消费者习惯点外卖,到店的客户就少了,不少社区店80%订单都靠外卖”。虽受外卖平台“绑架”,但张先生仍希望补贴能继续,“外卖是增量,能多吸引些顾客”。对于未来,他寄望于商场能稳住客流,品牌方做好推广,“多方配合,才能在这行业里继续走下去”。

三巨头烧掉了数百亿

但消费者还未养成习惯

尽管各大平台也清楚,短短两个月不足以彻底重塑大众的消费习惯,但自外卖平台掀起激烈的补贴大战以来,消费者的点餐习惯与平台选择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立信咨询的调研显示,7月以来,80%的被调查者就餐方式有明显改变,44%的人外卖就餐频次增加、堂食减少,75%的人因外卖更便宜而放弃堂食。

记者采访的多名消费者与骑手也表示,近两个月来,他们点外卖的频率明显增多。90后的孙女士直言:“我会对比平台价格,现在基本用淘宝闪购,价格超划算。”魏女士也有同感,“外卖大战开始后,我做饭次数变少了。周末习惯打开淘宝闪购点外卖,优惠券力度很大,15元减8元、25元减10元,确实省了不少钱。”

有些消费者也表明,他们选择淘宝闪购只是因为补贴优惠,等补贴结束,大概率还是会转回美团。还有消费者称,美团虽说贵个一两块,但用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

近日,外卖三巨头都发布了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团净利润暴跌89%;京东净利润降幅达50.8%;阿里巴巴净利润同比下降18%。以上数据并不包括竞争最惨烈的7月、8月,三季度的数据或更加难看。

高盛预计,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个月之内,三平台外卖大战或将烧掉920亿元。第二季度,三巨头已经合计少赚200亿元,如何在“保市场”与“控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各方亟待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张志恒

张志恒

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