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石晟绮 通讯员 张琪
近日,济南市长清区国有大峰山林场的护林员张传林荣登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人榜”。不仅是张传林个人,近年来,长清区持续推进道德建设、培育先进典型,彰显了“厚德长清”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貌。在长清区这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色迷人的土地上,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道德楷模不断涌现。
23年如一日
林场“卫士”平凡的坚守
今年,张传林已经58岁了,他在大峰山中已经待了23年。
背着挎包、脚蹬胶鞋、手持望远镜,张传林从山脚走到山顶,踏过几千个台阶,仍不改面色,几乎是“脸不红、心不跳”。他到底有啥经验?张传林只是说:“习惯就好。”
1968年出生的张传林出生于大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张传林的父亲原是大峰山林场的一名老护林员。曾经他的父母住在山上,张传林带着妹妹住在山下,因此,他时常上山与父母见面。在一次又一次的登山之途中,他就与大峰山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27岁的张传林在大峰山北的护林点,开始了自己的护林生涯。“当时还只是一个临时的护林员。”张传林说,到了2002年,他成为一名正式的护林员,开始“照顾”大峰山1.3万亩的林海。有人给张传林简单地算了算,他每天要走30多公里路,迄今为止,他已经走了22万公里。
护林员的工作艰苦而孤独。在林场最高的山顶上,有一座50平方米的屋子,这是瞭望台,也是张传林的办公室。因长年住在这里,办公室早就成为他在山中的“家”。作为长清区国有大峰山林场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在“家”中,张传林可以俯瞰整个林场的情况。
2007年前,山上没有通自来水,张传林吃水做饭都要到山半腰去挑水。来回3公里,一个来回耗时一个半小时,他每天要挑2趟。山顶寒冷,取暖烧的煤也是他从山脚下的林场办公室挑上山,每趟挑60个煤球,挑一次可以烧3天。要是遇上阴雨天,地湿路滑不好走,煤球也得省着用。
有一年的“五一”劳动节假期,当时七岁的儿子来山上。不料,晚上下起倾盆大雨,电闪雷鸣,屋子里的电线全部烧毁,雨水也打进来了,整个屋里“咔咔”地响。为了孩子的安全,他赶紧背起儿子冲出屋子往山下跑,衣服都没来得及给孩子穿,紧一步慢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家,大人和孩子都淋成了“落汤鸡”。
如今,山上的条件好了:房间里安装了电视机、新的家具,有了冰箱等设备,林场还修了蓄水池,张传林很少再挑水喝了。时间如水,静悄悄地从指缝中溜走。张传林的头发慢慢白了,日复一日的巡山中,皮肤也黑了,胶鞋穿破了一双又一双。但张传林仍然放不下这片林子。
(张传林登上屋顶查看情况)
“说实话,年轻刚来的时候,难免也觉得寂寞,想着出去学门手艺。随着时间的累积,看着树一年年长高,听着山里的鸟叫,就不觉得寂寞了,起码也是为生态保护做了点贡献。”张传林笑着说。
“群星闪耀”
汇聚文明新风
护林员的工作都要干些啥?张传林说,每年10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0日是重要的防火阶段,要集中力量到防火工作中。为此,他每天至少巡逻2次,从瞭望台开始巡逻。
一般来说,巡逻早晚各一次,每巡逻一次都要花费2个小时。走在山间泥路中,有时累了,张传林就拿根粗壮的树枝当“拐杖”,慢慢走在林间,仔细地瞧着林中的一点一滴。
除了防火问题,每年的6月份,护林员就要注意树木的病虫害问题。“现在的季节,害虫一般活跃在早上6点至8点,以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张传林说,看到树叶变黄,就要赶紧注意这棵树的情况。
要问工作中最担心啥?张传林说,每到假期,到大峰山参观的游客比较多,普及消防知识、提醒游客注意防火就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越是节假日越要看好林子,防止发生森林火灾”。
张传林的父亲曾叮嘱他:“护林员很苦,干就得干好。”张传林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卫着林场。
有人听了张传林的坚守故事后,曾这样说:“伟大源于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坚守。”
其实,在长清,张传林并非个例。近年来,长清区先后涌现出许多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他们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城市的“道德星河”。
“雷锋精神的传承人”刘成德,以“学雷锋一生”为诺,50余年初心不改,用持久的奉献延续雷锋精神的火种;群众心中的“绿衣使者”顾业民,以邮政服务为己任,扎根家乡、走遍村社,坚守精准投递,用诚信扛起敬业担当;“带着妈妈去上班”的老师孙元金,以陪伴照料尽孝道之责,用行动诠释“羊羔跪乳”般的反哺之情,为学生树立感恩榜样……
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以助人为乐的温暖、见义勇为的果敢、诚实守信的坚守、敬业奉献的执着、孝老爱亲的温情,共同编织成长清最美的文明图景。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带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如今,“清山应急救援”“孝文化艺术团”“韶华爱心助残联盟”等志愿服务品牌日益深入人心,“人人学雷锋、处处有善举”的文明新风,已成为长清区最鲜明的气质。
深耕道德沃土
长清区培育典型的系统实践
“中国好人”张传林的入选,是长清道德建设的新起点。不过,张传林的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背后是长清培育典型系统实践的体现。
仅在长清区孝里街道,便聚焦青少年、老年人、全体群众需求,分层施策构建文明培育体系,将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活。而在长清区,为推动每一位道德典型的成长,已经打造出一套“选得出、育得好、传得开”的培育体系。正是这片精心耕耘的道德沃土,才让“好人效应”持续生根发芽、蔚然成荫。
“典型不在远方,就在身边。”长清区始终坚持“基层是孕育好人的‘富矿’”。为此,全区依托覆盖区、街镇、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身边好人”推荐体系。
发现典型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好苗子”长成“参天大树”,是长清培育工作的关键。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长清区通过开展“身边好人”评议活动,给予关怀指导、提供展示平台、加强宣传推介等方式进行跟踪培养,不断放大其闪光点,使事迹更加感人、更具示范性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和道德典型宣讲活动,邀请道德典型们分享成长经历、参与志愿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为民服务意识。
“讲好典型故事,才能传递榜样力量。”长清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是长清区始终秉持的价值导向。长清区建立健全道德典型礼遇帮扶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礼遇身边好人”活动,利用“成德慈善基金”对困难道德典型进行帮扶,激发更多人见贤思齐、践行善行。这些举措不仅让典型人物感受到温暖,也向全社会传递出“行善有回报、奉献受尊崇”的清晰信号。今年以来,长清区已为全区12名困难道德典型发放成德慈善救助基金,共计2.4万元,推荐7人入选“济南好人”。
在长清区,大峰山上松柏如海、苍翠如锦绣,张传林仍如往昔,在一棵又一棵的树间穿梭。像张传林一般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默默扎根、坚韧生长,在平凡处撑起一片精神的浓荫。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