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寄》之力与美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03 1862

张吉祥

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

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后又见魏建师于大洋彼岸视频祝贺,旋又读到魏建师专文,则更沐桃李春风矣!其后又陆陆续续见到各界名流发表关于《如寄》种种观感评述,至今可谓蔚为大观,其所以至者,皆因为《如寄》之才气性情,动人情愫,发之于中而形诸笔墨矣!是为感染力也。

二曰渗透力。何来渗透力?杜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寄》所赐,其非工部之诗乎?在雷声大雨点小的时节,《如寄》如期而至,恰如一场静无声息的春雨,落入干涸的土地,每一滴雨都滋润了每一块儿细壤,春气氤氲,沁人肺腑,读《如寄》者,或著文发乎其外,或寸心波澜,吾自馨享,恐无一无动于中者,此非渗透力乎?

其美有三:一曰笔墨之美。《如寄》收介耳书画若干,书画者,以毛笔蘸墨写形状物,敷彩寄意者也。宋元以降写意画大盛,其间文人占其胜场,是又有文人画之称,介耳饱读诗书,擅诗词歌赋,是文人也,其落笔简约,文趣横生,是文人画也。介耳腹有诗书,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故其以笔墨胜,笔墨者何,画人自性之流露也,探其根原,佶屈聱牙,言语难辩,非个中人,不足为道而美自在也。是其为笔墨之美。

二曰文字之美。文字之美,藏诸历代文章,泱泱数千年,如煤如金,沉于山体岩层,非有毅力者,不能得其一二,是故读书如掏矿,非是寻常所谓读书也。介耳生诗书之家,而又幼耽诗书,不辍年日,不惑之年已有名于同侪,将及耳顺,且有《近溪初集》,虽诸事磋砣未付枣梨,而觌者称许,今更有《如寄》之《浮世》、《日札》,检玉披金,灿乎其间,一卷在手,读而且思,如甘如饴,畅流心肺,此非文字之美乎?

三曰人性之美。《如寄》为书、画、文之汇辑,其书、画为文人之书,文人之画,故文为其书画之灵魂也。文,甲骨文曰纹理也,引申为文字、文章也,能书画文章者为文人也,介耳精书画擅文章,则介耳为文人也,吕家乡先生论介耳人品,以君子称之,则介耳文人中之君子也,君子者,道德之高尚者也,人性之美者蕴乎《如寄》,显于笔墨文辞,故曰人性之美。

予有幸与介耳同窗,早年即知其爱读书,会读书,故下笔为文则妙笔生花;工作若干年后知其习字,故今日其书法已积有余年,功力风格日显;见其画作则是近十年之事,今已是落笔有方,满纸文人雅趣。

曾询介耳之为学,其自言概有两:一为稻粮谋;一为身心之好。于今之世,为稻粮谋者众,为身心之好者寡,介耳之学问为传统文化,或国学之谓也。然学问往往不显于大众,故明清以至民国学人多以书画名世,今则介耳亦如是矣。故《如寄》之展示诗文书画,乃介耳之本色也。万物如寄,吾亦如寄,故吾爱《如寄》!

甲辰腊月廿五日,时客京华

(张吉祥先生笔名屺庄,书画家。《中国书法全集》编辑,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    

责任编辑:刘宗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