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烽烟|贺敬之忆家乡抗战烈士贺明谟:忠魂赴国难,浩气应长存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03 2376

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已逾百岁高龄的文化大家、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先生,曾经写过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这是他为自己的堂叔、革命烈士贺明谟所作的碑文。

与贺敬之其他昂扬澎湃的诗句不同,这段文字简洁平易,却生动还原了贺明谟夫妇不屈的气节与顽强的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贺敬之先生再度追忆起有关这位家族英雄的往事。


文|贺茂之

8月25日下午,我应约前往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家中看望。老人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言语间依旧透着亲切与风趣。握手落座后,他开口道:“约你过来,主要是说说两天前你微信里问我的事……”

两天前,家乡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本族长辈贺海叔通过微信联系,提及抗战烈士、他的祖父贺明谟与贺敬之的交往,希望贺老能写一篇回忆文章,或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参与家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

考虑到贺老近年听力渐衰,我便以微信形式将此事告知老人家。

两日之后,老人家发来语音:“茂之啊,你前几天问我的事,你后天下午4点半到家里来吧!”久违而又熟悉的语音,听起来格外亲切。

在平素的日子里,作为晚辈的本人,经常而又不定时地去看望老人家。因近期天气酷热,便未前往。老人家却亲自语音召唤,还是很令晚辈感动的。当然从命,承蒙厚爱,洗耳恭听。未曾想,老人家反倒先关切地问起我的近况,随后说:“再过三个月,就是我一百零一岁的生日了!”

“您身体这么硬朗,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有所有认识、知晓您的人,都为您高兴、为您骄傲,祝您福寿绵长,再攀高寿!”

老人家笑着摇了摇头:“我已经很满足了。组织上一直很关心,给予了不少荣誉和全方位的照顾,社会上这些年也多有关照。只是我个人没做什么贡献,如今就更做不了什么事了。”前半句是贺老常挂在嘴边的话。相识半个世纪以来,从未听他炫耀“显摆”过自己,始终这般谦逊。这或许便是“山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的道理,亦是他“赤心赤旗赤县民”(贺老的诗句)之本真的自然流露。

本文作者贺茂之与贺敬之先生合影。


不尽思念滚滚来

“在今年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中,我们更加怀念那些革命先烈。我们村的这位抗战烈士明谟叔,是我们村的光荣和骄傲!应该很好地宣传,学习他的精神。只是我现在拿不动笔,写不了文章了。”贺老倚坐在沙发上,微微闭了下眼睛,又说:“对家乡这位抗战烈士明谟叔,我心里一直十分敬重,也时常怀念他!”

贺明谟,1916年出生,1923年入私塾学习国学,1936年参加革命,从事地下工作。1938年3月,日寇占领枣庄时,他投身抗日。1939年10月,隶属八路军115师的运河支队成立,他积极加入,并被任命为支队机要秘书兼管财务,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随支队转战运河两岸,抗击日本侵略者,守护家乡。1940年10月,在一次反击日寇的突围战中,他与28位战友不幸落入敌手。惨无人道的日寇对他们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他和战友们宁死不屈,怒斥日寇的侵略行径。10月15日,日寇将他们捆绑至巨梁闸桥上,企图一并杀害。其中一人趁敌人未注意跳入河中,有幸逃离。其余包括贺明谟在内的28人,被日寇捆绑在一起,用刺刀一个一个、一刀一刀捅死后,推入巨梁闸桥下的水中。鲜血染红了运河水,尸体浮在水面上,日寇还向尸体疯狂开枪,场面惨不忍睹——这便是载入抗战史册的“巨梁桥惨案”,28位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

“明谟叔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贺老回忆道,“1988年9月我回乡时,第一件事就是去明谟叔的墓前,献上花篮,深深三鞠躬,久久不愿离去。伫立在墓旁的青松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如今父老乡亲的安居乐业、祖国的强盛,都浸透着无数先烈的热血。我们世世代代都该感恩他们、缅怀他们。”也正因为如此,贺老当时便提议为贺明谟立碑,并要亲自撰写碑文。

贺老讲述这段往事时,眼睛里不时闪现泪光,在场者无不为之感动。

我轻抚着老人家的手臂,问道:“碑文的存稿或复印件还在吗?”

“搬了几次家,现在找不到了。”贺老说。

“我去找!回去我就联系贺海叔及有关部门,一定能找到,还要争取找到您的原件真迹!”

贺老微微点头赞同。

“红旗百代,英烈千秋!”

回想40年前10月的一天,贺敬之会见了时任枣庄市台儿庄区区长崔师亮等同志。崔师亮向他汇报了准备筹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设想,并呈上报告,以请贺敬之帮助尽早批准这一报告。

台儿庄大战,对于贺敬之来说,太熟悉了。

当时,刚过13岁的他,考上兖州滋阳简师不久,由于日军入侵,学校南迁,正在离台儿庄仅20里路的贺窑家中,准备南下寻找学校。台儿庄大战打响了。一连半个多月,他整天听着一阵阵的炮声惊天动地,机关枪及步枪声像暴风雨一样一阵接着一阵,爬到村边翠屏山的山头上,还可以看到台儿庄方向炮火的闪光及一团团烟尘。十多天内,不断有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中国军队从村前经过。

大战结束没几天,他就和4个同学一起外出寻找南迁的学校去了。直到1940年春,他到延安之后,才逐渐清楚台儿庄大战是痛歼日本侵略军一万多人、震惊中外的大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日军侵入中国后受创最重、失败最惨的一仗。随着他在革命队伍里学习的深入,对此战意义的体会也愈加深刻。

因此,听到家乡政府的这一设想,他不禁为之欣喜、为之激动,遂对崔师亮说:“你们的这一计划很好,台儿庄大战是我们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参加此战的抗战将士的爱国热情、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都是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今天,建造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支持你们,也会尽我所能帮助你们做些工作。”

崔师亮等人十分高兴,遂请他给予指示和指导。贺敬之说:“指示、指导说不上,我倒是有点建议。台儿庄大战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十万多人参战并取得胜利的。但是,此战的选择和发起,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不是特地派张爱萍去说服、动员李宗仁吗?战役发起后,共产党还派新四军、八路军在南北给予配合。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实际上也是国共合作的胜利。建大战纪念馆,这一笔不能忽视。要实事求是。还有,我们的家乡应该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就活跃着共产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

纪念馆建成后,又重修了台儿庄烈士陵园。如今,这两块纪念地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贺敬之为这两大基地都倾注了心血。他除敦促有关部门迅速批复建造纪念馆的报告外,纪念馆落成后,他欣然题词祝贺:“捍卫祖国,众志成城;振兴中华,四海归心。”后又为台儿庄大战胜利六十周年题词:“悠悠大运河,浪潮滚滚思国难;历历台儿庄,血战声声震民魂。”他为烈士陵园的重建给予了资金上的赞助,也为其题词:“红旗百代,英烈千秋!”并于百忙之中专程返乡参加了开园典礼……

随后,我向老人家汇报了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对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视,重点介绍了贺窑红色文化馆的建设,以及他童年住宅的恢复工程——该住宅将作为传统教育基地。老人家听后格外高兴,称赞家乡领导向来重视文化建设与光荣传统教育。

告别前,贺老笑着说:“你带来的都是好消息!”我说:“好消息还都来源于您,来源于家乡人对您的敬重!”而我们这次来,当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而宝贵的教育。老人家给予晚辈的,是热诚的鼓励,以及无形却无尽的力量。

碑文寄托缅怀真情

返程的车里,我当即向贺海叔汇报了情况。当天下午,他和原区党史办的周顶全便发来贺老当年为贺明谟烈士所写的碑文原样和墓碑照片。

我当即转发给贺老。老人家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我:“老爷子看了很高兴,哈哈笑了起来,连说:当年的字还不错吧!”

贺老所写碑文如下:

堂叔贺明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铭刻于台儿庄烈士陵园史碑的“巨梁桥二十八烈士”之一。一九一六年生于本区贺窑村,牺牲时年仅25岁。他自幼勤学向上,追求光明。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至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我鲁南地区,他先在枣庄市药铺以店员身份作掩护,积极从事地下工作,后于一九三九年秋参加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任机要秘书,忠诚勇敢地投身于武装抗击日寇、保卫家乡人民的严酷斗争。一九四〇年十月,在涧头集——库山战役中,他和支队干部陈诚一等同志与敌遭遇于运河巨梁桥闸,经顽强奋战,包括他在内的二十八位同志,面对日寇和汉奸的枪弹和刺刀,威武不屈,壮烈牺牲。

堂婶王景云,一九一四年生于本村。自明谟叔牺牲后艰苦度日,抚育幼子,胸怀夫志,坚信革命,常以先烈精神教育后代。她勤劳务农,节俭持家,终生保持劳动人民优良本色。不幸于二〇〇一年十一月病逝,享年88岁。

永远尊仰和怀念的明谟叔婶,安息吧。烈士不朽,人民永生!

侄:贺敬之敬书

二〇〇三年七月七日

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字里行间、一笔一画,贺敬之老人对贺明谟烈士的由衷敬重之意和深切缅怀之情仍鲜活如昨,未曾改变,真是烈士精神不朽,缅怀真情无尽!

(作者为原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军旅作家)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