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低价漩涡里的网约车:司机抱怨乘客受气,谁也没赢

果然财经 08-29 218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佳琪

(图片由AI生成)

“一天跑单猛如虎,合计才赚一百五。”是许多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的真实写照。

特惠单让网约车司机们越干越累,被迫卷入低价战争的出租车司机们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平衡这个矛盾,近日西安决定全面禁止网约车“一口单”“特惠单”等低价活动。此消息一出,又伤了消费者的心,政策落地就引来了一片反对的声音。

而另一边,滴滴、曹操等多家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降低订单抽成比例,以保障司机的收益。但司机们也似乎并不买账,因为这每单多出来的几毛钱,对收入的增长也是微乎其微。

多方的利益平衡仿佛成了一个死结,这个结到底怎样才是最优解?

疯狂卷低价,降抽成也是杯水车薪

为了吸引更多乘客用网约车,各大平台都开始卷起了价格。当初因为“自由”选择租车跑网约车的小邹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一个月租车费用是3600元,每天早七晚九,十四个小时能跑300多的流水,扣除每天150的成本(日均车租120元,充电30元),最后到手也就不到150,一个月也就赚四五千,这还是全勤不休息的情况下。”

每天一睁开眼,这些成本就压在他心里:“一刻都不敢停,刨去平台的三成佣金,多数时候一单也就赚几块钱”他告诉记者,从几大平台接单抽成还算少的,很多小平台抽成比例更高。

据车友爆料,某网约车平台转卖订单,乘客实付39.56元,司机到手16.53元,抽成将近60%!这种情况也并非个例,不少司机、乘客都在社交媒体发文反映类似情况。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小型平台难以直接与大型平台抗衡,转卖订单成了一种快速获取运力和订单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接入大型聚合平台,可以借助其庞大的用户流量获得订单,从而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方都参与到了订单转卖的链条中。

记者乘坐网约车时,谈及网约车现在的经营环境,司机刘师傅感叹道:“有的时段,很多单子又难跑利润又低,拒接乘客平台扣分就会更接不到单,现在干网约车的人多,分到的单也少,再加上平台的机制,真的太难干了。”

滴滴出行表示,今年年底前,平台将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将随单返还,曹操、美团等平台也陆续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关于降低抽成这件事,刘师傅也有自己的看法:“不接‘一口价’的单子,平台根本不给派单,接了又赚不到什么钱。说是降低抽成,我算了算,对我来说一个月也就多赚个一二百元,意义不大。”

抽成下调虽是利好,但对于大多数司机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禁止“一口价”“特惠单”,却伤了乘客的利益

这边平台解决着抽成高的问题,另一边,不少城市则开始在单价这一根本因素上开始下功夫。近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约车平台从8月19日0时开始,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称,此举是因近期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网约车平台采取“一口价”等方式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消息一出,西安的网友们炸了锅,纷纷表示:“取消了我也不会打出租车的,因为太贵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给大家省钱谋便利的事情为什么要禁止?”

出租车比网约车的价格贵几乎是所有消费者一致的感受。济南市出租车司机孙先生告诉记者,济南市网约车单价最低时能达到约1.4元/公里左右,再反观出租车价格,虽然已经多次下调,但价格仍处在8公里内2.2元/公里,8公里后3.3元/公里左右的收费标准。也就是说,一段10公里的行程,打出租车要比打网约车贵10元左右。

打开网约车平台软件,记者勾选好起终点后发现,一段9公里的行程订单,抛去行政专车等高端服务车型,其价格从10.3元到30元不等,其中出租车的预估打表价格最贵,高达30.2元,甚至超过了折扣后的专车服务价,且除了出租车、快车车型和曹操出行平台显示预估车价,其他服务类型均为“一口价”。

这样巨大的价格差距,消费者很难去主动首选更贵的出租车,“我们干出租的现在都是靠天吃饭,因为雨雪天不好打车的时候,大家才会打出租车。现在在路边招手拦车的乘客很少了,除了每个月租车的费用,再额外用平台接单还要被抽成,但是没办法,不用网约车平台很难接到单。”孙先生说。

孙先生在出租车公司租用的是一辆混动车,一个月租金2800元。谈及收入,他表示和网约车差不多,刨除月租、电费和油费,一个月也就能赚4000元左右,“大家都是一天十几个小时在路上,出租车胜在可以接路边乘客,单价高,而网约车只能靠薄利多销,同样的日流水,网约车要比出租车多跑很多单,大家都不容易。”

问到未来会不会选择从出租车换为开网约车,孙先生则表示,网约车的单价太低,这样的心理落差无法接受,宁愿转行也不愿去开网约车。

归根到底,司机收入不是由自己付出了多少劳动来决定的,而是由其他行业的人的收入来决定的。另一方面,网约车司机的劳动付出也决定不了网约车价格,网约车市场的供需状况才能决定价格。

低价的代价:司机抱怨、乘客受气,谁也没赢

“一口价”不禁止,伤的是司机;禁止,伤的是乘客。

“出租车行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很严重,出租车公司里有太多租不出去的闲置车了,过去我们租车合同一签就是6-8年,现在改为10天一签,不想继续干了我随时可以退出。听上去好像出租车公司风险很大,但是这样起码有人愿意租,这些闲置的车也能租出去。”

和网约车平台相比,出租车公司要承担购车、房租、人力等多方面的成本,所以在定价上,出租车价格“卷不过”也“卷不起”。

大量网约车的涌入,让很多出租车师傅无奈之下选择去高铁站和机场排队“等活”,但是这也是看运气的,五六个小时只能排到两单,遇上乘客只去三四公里内的地方,就只能‘自认倒霉’。

济南市民张先生就“见识”过出租车司机的怨气,“我带着孩子从外地回来,还有行李,虽然只有三公里的路程,但也不方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从我上车的那一刻起,师傅就不停地抱怨,称自己这两个小时白干了。”

网约车这边,超低的单价让司机师傅们精打细算,此前曾有媒体曝出,广东38度的桑拿天,乘坐网约车开空调还要额外扫码支付3元的空调使用费,不少乘客热到中暑。查看网络评论,很多网友抱怨,网约车卫生情况堪忧、司机不帮忙搬行李,不少司机接到低价订单,甚至能走一路骂一路,“愤怒的司机直按喇叭,猛踩油门,我吓得在后座一言不发,生怕出了安全问题。”乘客佳佳说道。

很多消费者安慰自己,“一分钱一分货”,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价格是平台定的,自己也按照标准付费,花了钱为何要受这种“窝囊气”。

这场围绕“一口价”展开的拉锯战,把乘客、司机、平台、出租车公司甚至地方政府都拉进了同一张利益网。网的中央是一个简单却残酷的事实:当运力明显过剩、订单增量见顶时,任何单点让利都像是把一杯水倒进沙漠,很快就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规的出台,一方面能够约束平台乱收费行为、提升司机收入,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部分乘客的出行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价格不会持续上涨。毕竟,“一口价”“特惠单”只是平台短期获客的恶性竞争手段,长期依赖此手段必然导致亏损。随着行业逐渐规范化,平台订单增多、单均成本下降,乘车价格反而有下降空间。

目前,网约车行业仍处于竞争初期,平台数量众多、恶性价格战频繁。未来,市场出清不可避免,中小平台会被淘汰,行业格局趋于集中。“当企业不再依赖‘压榨司机、打价格战’来竞争时,势必会把重点转向服务质量,从而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张翔说。

责任编辑:孙佳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