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丨地下医院:胶东抗战的生命防线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2 132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岩松 徐宁 岳致呈 张琪 范华栋 陈晨

从乳山民房的土炕到莱州地窖的手术室,从东海医院颠簸的马背药箱到西海地道里的门板手术台,齐鲁大地上曾密布着这样的“生命通道”。

80多年前,无数医护人员与百姓以血肉为盾,在日寇的铁蹄下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医疗防线。

老百姓参与救治伤员

地窖里的白衣战士

“1941年初,在乳山市冯家镇瑞木山村,四五个人、一匹马,就撑起了胶东最早的抗战医院。” 威海市中心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李祥安说,“那马背上药箱里的几个针管和药片,就是这所医院的全部家当。”

彼时的胶东,正被日寇的扫荡网死死笼罩。1942年冬,东海医院转移到乳山高家台村,连块像样的手术台都凑不齐。

东海医院的医生给群众看病

“村民们卸下自家门板,用草木灰擦三遍,就成了最简陋的操作台。”中共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浩介绍,“没有消毒酒精,医护人员就自己蒸馏;没有绷带,大家就把棉布撕成条,用槐花水煮沸了充当敷料。”

在莱州市程郭镇后王门村,村民林惠芝带着记者掀开村西地窖口的石板,潮湿的气息混杂着泥土味扑面而来。这处必须弯腰行走的地下空间,正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

“你看这洞壁上的凿痕,都是当年男人们跪着凿出来的。”她抚摸着岩石上深浅不一的印记,划过一道特别深的凹槽,“1942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全村人轮班挖洞,有人手掌磨出血泡,就用破布缠上继续凿,运土的人得绕到三里外的河沟倒土,深冬的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也没人敢停。”

这个藏在民房地下的空间,曾是西海医院的核心手术室。50多米长的地道分设消毒室、病房等,最多能容纳60名伤员。

“最险的一次,手术进行到一半,村口突然传来鬼子的皮靴声。”林惠芝说,“医护人员赶紧吹灭油灯,伤员咬着毛巾忍着疼,只能等敌人走远了再继续。”


百姓为盾,生死相托

这些藏在地下的医院能存续,靠的不只是泥土和石头,更是百姓用生命筑起的屏障。

“医院能藏住,根本不是地窖多么隐蔽。” 莱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孙玉光说,当年,有儿童团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放哨,看见鬼子就报信;也有‘伪村长’故意给鬼子指错路,为转移争取时间。“所有人的心照不宣,比这地窖的石板还严实。”

他说,1943年,一次转移伤员时,30多里的山路,担架队员需要轮流在夜里摸黑赶路。“可没人喊累,因为担架上抬的是咱的八路军啊。”

新华制药厂旧址

医疗前线的救治离不开药品支撑,而药品的诞生,同样凝结着军民的智慧与汗水。在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的新华制药厂旧址里,一个药碾子见证了抗战时期药品生产的艰难与智慧。

“这是新华制药厂当年使用过的药碾子复刻品。”王浩轻轻碾了几下说,1943年11月,胶东军区卫生处的7名医护人员,就是用它碾出了当时的救命药。

那时的制药条件,简陋得让人心疼。“没有设备,就用锅碗瓢盆当反应釜;没有教材,就对着从鬼子那缴获的医药书学习。”王浩说,直到1944年3月,制药小组迁到乳山东井口村,规模才扩大到70多人。

他指着一张老照片,画面里毛驴拉着碾子转,妇女们围着筛药粉,脸上沾着白花花的粉末。“这就是当时的生产线。”

据统计,仅西海地下医院在1942至1944年间,就救治了2000多名伤员。这些从地窖里、土炕上康复的战士,多数重返战场。

“当时有个政委,胳膊受了重伤,在孙家的顶棚里躲了三天,伤一见轻就又上了前线。” 林惠芝说,“那时候的人,都是拿生命保护咱这些老百姓。”

历史的印记在今天闪光

如今,展厅里复原的地窖手术室前总围着不少参观者。而新华制药厂旧址里,那盘药碾子静静躺着,碾槽里的纹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能看出当年反复研磨的痕迹,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辛而滚烫的岁月。

“1948年3月,东海医院再次整编,150多人随军南下作战,余下71人迁至南马村边救治部队伤员,边服务地方百姓。”李祥安说,后来,东海医院发展为威海市中心医院,从一匹战马驮起的医院到现在的三甲医院,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救死扶伤”的初心。 

80年过去,胶东地下医院的故事早已化作齐鲁大地的精神基因。莱州后王门村的地下医院遗址旁,如今绿树已亭亭如盖,而这片土地记得所有故事,把记忆悄悄织进了草木与砖石的纹路里。

隐藏在村庄中的东海医院

地窖里的油灯早已被电灯取代,药碾子的“吱呀”声也变成了无菌车间的精密仪器运转声,但那份军民相护如家人的初心,在绝境里造希望的坚韧,始终在齐鲁大地的血脉里流淌。

就像所有人守护地下医院的心照不宣,只要人心凝聚,就能和着热血与信念,捏成照亮未来的火把。

责任编辑:徐宁

李岩松

到现场,讲好故事,欢迎关注果然视频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岳致呈

直击新闻发生地,带您动态全景看新闻~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张琪

新鲜事儿,来者不拒!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范华栋

新闻老苗子了,期待每天在路上的日子,期待每天多为别人鼓与呼。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陈晨

挖掘新闻热点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徐宁

直播有我!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