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抗战|铁道奇兵:铁轨上的飞虎传奇

果然独家 08-18 146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刘志坤 郭辰昊 白雪岩 靖亚如

当火车的鸣笛刺破齐鲁大地的晨雾,那些跃动在铁道线上的身影,从泛黄的档案里苏醒——他们是穿铁轨如平地、踏列车若飞檐的飞虎奇兵。

80年过去了,记者循着铁轨的脉络,重访那段由铁道游击队书写的传奇。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血染洋行,拔掉侵略者安插的“毒刺”

枣庄老城区一座老院前,王金国弯腰抚摸墙上的弹痕。“这是我父亲王志胜这些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在夜袭洋行时留下的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在津浦铁路鲁南段和临枣线上,人们时常看到急驰的日军火车突然出轨,车头忽然相撞,满载物资的列车忽然前后脱节。“这些都是铁道游击队干的!”王金国说。

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志胜之子王金国

1938年3月,日军的铁蹄踏入枣庄。敌人在矿井、发电厂、火车站等要害部位和交通枢纽派重兵把守,肆意抓捕百姓,枣庄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同年,一群青年人在枣庄建立了秘密抗日情报站。1939年,一支小型人民抗日武装在情报站的基础上建立,名为鲁南铁道大队,也就是“铁道游击队”。其中为首的两人,一个叫洪振海,一个叫王志胜。

1939年1月,日军在枣庄开设特务机关“正泰洋行”。三名日本掌柜以商人身份掩护,秘密收集抗日根据地情报。

铁道游击队深知其危害,决定拔掉这根“毒刺”。王金国说:“我父亲与洪振海、宋世久冒着生命危险,夜袭洋行,击毙日军掌柜2人,重伤1人。铁道游击队像一把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敌人魂飞胆丧。”

两次血洗洋行,是铁道游击队创立初期的关键之战,日军嚣张气焰被折戟。铁道游击队由此声威大震,矿工放下镐头,农民扛起土枪,流浪者握紧刀柄,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

坚守微山湖,开辟“生命通道”

铁道游击队不仅挥戈于铁道线上,还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

1942年,日寇集中兵力3000余人,对微山湖地区展开了大扫荡。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微湖大队等成立了联合指挥部,坚守微山岛。

运河支队记忆馆义务讲解员孙道亭是运河支队女交通员邵兴英的后代,他从小听着奶奶讲运河支队的故事长大。“得到情报后,我奶奶急忙赶到情报联络点,迅速报告给运河支队,火速赶往微山岛。建立微山岛革命根据地不容易,多支队伍一同苦战。”

运河支队队员后代孙道亭

在配合鲁南山区反扫荡斗争方面,铁道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日军对鲁南山区进行扫荡时,他们在微山湖畔积极行动,破坏铁路、攻击敌军交通线,有力支援了山区的反扫荡战斗。孙道亭感慨:“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他们冒着日军的炮火,前仆后继,浴血沙场,至如今,留下了许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微山湖畔还是收集情报、建立地下交通站的重要地带。这条湖上秘密交通线,保证了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条交通线,游击队员成功保护了数千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通过。正是凭借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坚韧担当,铁道游击队被称为从天而降的飞虎队。

沙沟受降,成为二战史上不多见的一幕

薛城区沙沟镇的沙沟受降遗址,镌刻着铁道游击队传奇故事中的光辉一笔。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但是驻扎在峄县和临城一带的日军却拒绝向铁道游击队缴械。

“日军想趁夜南逃。”枣庄市党史史志专家、薛城区沙沟镇政协办公室主任杨家昶介绍,“当年日军列车刚开出临城,在沙沟附近发现前方铁路被毁,再想退回临城,退路也被铁道游击队炸断。”

“经过反反复复的谈判,铁道游击队用攻心战术,最终不费一枪一弹,迫使千余名日军缴枪投向。”杨家昶说。

杨家昶介绍沙沟受降

1945年12月1日,沙沟车站的铁轨,在那日成为正义的审判台。铁道游击队在此地接受一千余名日军投降,共缴获山炮两门、重机枪八挺、轻机枪一百八十六挺、步枪一千五百余支、手枪数支,军刀、照相机、望远镜、子弹等物资一宗。

杨家昶表示,“沙沟受降主要体现‘唯一性’,创造了二战史上的奇迹。”沙沟受降遗址的纪念碑后写着:沙沟是八路军唯一接受日军正式投降的地方,铁道游击队是全国唯一接受成建制日军正式投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传奇延续,红色故事代代传承

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一张泛黄的地图在展柜里格外醒目。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管理中心(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副主任孙中启告诉记者,“这张地图来之不易,是铁道游击队老队员的后人在家中的储藏室找到的,保存了大约80余年。”

孙中启讲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孙中启指着地图上的路线,“从这张图可以看出,鲁南铁路成网,也给我们印证了铁道游击队当时的活动区域。”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一个个烈士的名字,铭记着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在孙中启看来,铁道游击队的特点,藏在他们的传奇故事里。“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铁道游击队能征惯战,在铁道线和车站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也坚定了鲁南人民的抗日信心。”

纪念馆里一面特殊的墙

80年过去,铁道上的烽火早已熄灭,但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今年已经75岁的王金国,仍奔波于学校、社区,忙着宣讲红色故事,“我想尽最大的力量给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每次路过这些地方,王金国总会想起父辈们战斗的身影。“铁道游击队浴血奋战,为了胜利,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身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夕阳西下,铁轨在余辉中闪耀。火车呼啸而过,仿佛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王金国轻声唱着那段熟悉的旋律:“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责任编辑:李静

李静

自律才自由。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