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论剑|电影《南京照相馆》:历史的见证

文娱快报 08-11 2942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生死抉择中的觉醒与抗争。影片并未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与暴力,而是巧妙地从小切口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那段岁月里中国人的坚韧与不屈。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亲历者叙事视角

文|王汝冉

电影《南京照相馆》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罗瑾、吴旋冒死将加印的16幅日军拍摄的屠城照片转交至军事法庭。而电影最为独特而充满力量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亲历者苏柳昌的叙事视角。

“我叫苏柳昌,是南京邮局一区二组的一名邮差,编号1213。亲近的人喜欢称我为阿昌,为了活命,我答应为伊藤冲洗照片,化名陈永泰。金陵的每个地方我都去过,评事街、七家湾、杨公井、教敷营、鸡鸣寺、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这些熟悉的地方怎么到了日本人的照片上我就觉得陌生了。我叫阿昌,也叫阿泰,我和日本人不是朋友,不是!”

苏柳昌作为影片主角,人物弧光显得没有那么完整,他既没有宋存义以死换死,为兄弟报仇雪恨的激情,也没有老宋为老婆孩子牺牲自己的决然。但正是这样的“不完美”,让他更为贴近真实。

电影没有刻意堆砌过多的屠杀场面,而是将剧中的人物作为观众的眼睛,苏柳昌看到了日军将多少人一辈子积攒的财富搬上推车,看到了尖刀刺进同胞身体中……这些被镜头剖开的片段,不过是日军暴行的冰山一角。这种亲历者视角下的每一幕都像是针,一根一根地扎在了观众的心房之上。

《南京照相馆》几乎全篇都采用低饱和度的色彩,灰暗的街道,红黑色的暗房,城市断壁残垣,百姓衣衫褴褛,就连林小姐身上那些艳丽旗袍,结尾也变成了灰黑色的棉衣。除了沉重的色彩,令人感到不安的还有处处存在的摇晃镜头,手持摄影机拍摄的画面化作钝刀,让这地狱般的景象带着粗粝的真实感砸在观众面前。影片使用交叉蒙太奇,屡次将相机与枪做关联,枪需要上膛,瞄准,扣动扳机,相机需要装胶卷,对焦,按下快门。子弹发射后,顷刻间便可夺人性命,可照片洗刷后,那些尘封的罪证终将无路遁逃。

影片中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其深意,苏柳昌化名陈永泰,亲近的人称他为阿昌、阿泰,满怀着对于国家昌泰的期望;他的邮差编号1213,对应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苏柳昌、金承宗,林毓秀三人的姓组在一起,暗含着“江苏金陵”的意思。

在电影和历史中,三十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包含了“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八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等三十万个鲜活的中国人民的生命。正如该片导演申奥想要表达的:我们回望过去是为了获得无畏向前的力量。这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见证”的力量

文|宋明海

电影《南京照相馆》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影片取材于罗瑾与吴旋保留日寇屠城罪证的真实事件,讲述了南京“吉祥照相馆”的几名中国人,在个人生死与民族尊严的抉择中不断觉醒抗争的故事。导演有意克制极端血腥暴力镜头在影片中的大量出现,而是让观众置身于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历史镜像中,真切体会思考这段不可被遗忘的历史事实,使观众潜在的记忆与情绪在电影文本的召唤中生发为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共同完成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书写。

影片集中塑造了一组来自各行各业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邮差苏柳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一家四口、守城士兵宋存义、日寇走狗王广海。伴随着南京这座城市的沦陷,日寇在城内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照相馆的几个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影片中则体现为:苏柳昌与金承宗为伊藤秀夫冲洗底片换来活下去的希望;宋存义跟随林毓秀来到照相馆可以继续存活;林毓秀寄希望于王广海用日寇的通行证来保证她的安全。

可当日寇彻底突破底线时,“朋友”的谎言不攻自破。在影片中则体现为:苏柳昌在外出寻找相纸时几近丧命;老金的妻女被“朋友”设好的圈套截杀;宋存义看到亲弟弟被日军虐杀的照片;林毓秀被日军高官奸污;王广海的妻子和儿子皆命丧于日军枪下。

生而为人的尊严与民族身份的对立让众人放弃幻想,于觉醒中开始反抗,哪怕失去自己的生命。我们看到宋存义为了众人的安全舍身赴死;苏柳昌与金承宗在激烈的冲突对抗中联手守护手中的底片;王广海为了保护林毓秀也对日寇说“不”,尽管换来的是无情击杀。片中人物都有各自的复杂性,都在生存与身份的二元对立中不断挣扎、觉醒。

“吉祥照相馆”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空间,它结合自身的空间属性,分别建立起“照相馆”“照相机”“照片”三位一体的微观场域。首先是“照相馆”在空间设置上作为“记忆与情感的容器”,它在私人影像与民族影像的交汇中,见证了个体生命的离散。其次是影片将“照相机”的“纪实”功能内化为“见证”的力量,照相机“见证”了日寇对南京市民施加暴行。尤其是导演将按动相机快门与枪械上膛击发两个动作进行声画交叉剪辑,让日寇屠杀的罪行一直被见证、被铭记。最后是“照片”背后所承载的关系指认。导演申奥认为:“照片的本意是记载美好瞬间,包含人性的寄托。但在日本攻陷南京以后,照片却变成了侵略者宣传的武器,甚至是炫耀的工具。”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完成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书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真诚的创作内容打动观众,很多观众在观影后都提到电影的“后劲”很足,这些都是电影能够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曲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