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当范某等34名外来务工者拿到法院判决书时,有人红了眼眶——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日夜,那些为了生活辗转异乡的奔波,终于有了温暖的回应。这背后,是法律援助用专业与耐心,为他们铺就的一条权益保障之路。
异乡打拼遇困局 多方奔走盼解决
2022年1月,范某与33名同乡工友受湖北省包工头陈某雇佣,前往齐河县的某项目建筑工地从事钢筋工工作。该项目的总包方为某建设集团公司,分包方为湖北某公司,陈某为该项目的包工头。
谁也没想到,一年多的辛苦付出,却换来了工资被拖欠的困境。他们试着找过,但因包工头陈某与欠薪公司相互推诿,问题久拖未决。来回扯皮中,有人急得在工地门口红了眼,甚至和欠薪公司起过争执,闹到了派出所。
2024年4月春寒还未散尽,在信访局的指引下,他们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齐河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法援快速相应 贴心服务稳人心
推开齐河县法律援助中心的大门时,范某等人心里还打着鼓。没想到,齐河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听完农民工们的讲述,迅速核实情况:他们确系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劳动报酬的事实清晰。依据《法律援助法》相关规定,这类情况可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中心当即启动“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当天就受理案件,并指派有着丰富农民工维权经验的法律工作者王吉武承办,同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配合,组成“特事工作组”专项处理。
考虑到范某等人多为外省人,方言差异大,交流不便,且情绪尚不稳定,工作组连续3天召开3次座谈会。会上,工作人员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细致分析案件利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让大家感受到了“零距离、零等待”的援助温暖,焦虑的心情渐渐平复,也愿意相信法律能为他们讨回公道。
多方联动聚力 依法维权获支持
为尽快解决问题,工作组马不停蹄推进案件办理。他们联动住建局获取项目登记信息,积极与总包方、包工头沟通;协调法院提前对接诉讼事宜。同时,工作人员在住建部门协助下,到工地调取工人名册、考勤记录、银行转账记录等关键材料,十余天的连续奋战,终于集齐了诉讼所需的基础证据。
针对部分务工者因路途遥远不便出庭的情况,工作组通过电话、微信指导他们推选5名诉讼代表人,并全程录像记录授权委托等流程,确保程序合规。为保证诉讼真实公正,工作组分组座谈并制作笔录,备份监控视频,让每一步工作都有迹可循。
法院开庭那天,5名诉讼代表坐在原告席上,看着王吉武条理清晰地陈述案情、出示证据,心里既紧张又踏实。当法官宣判“被告陈某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支付各原告农民工工资共计1592005.8元;被告湖北某公司对上述第一项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某建设集团公司在被告陈某、湖北某公司未按上述第一项判决指定期限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形下,即对拖欠原告的农民工工资先行清偿”时,有人悄悄攥紧了拳头——那些在工地上熬过的夜、受过的累,终于有了沉甸甸的回报。这场跨越两年的维权路,不仅解了34个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感受到,在异乡打拼,总有法律的温暖在默默守护。
指派机构:德州市齐河县法律援助中心
承办人员:齐河仁里集法律服务所 王吉武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