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深处绘新篇:百花峪绿水青山绘就诗意栖居图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08 278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纪培振

沂蒙山深处,一条清溪蜿蜒穿过形似布袋的峡谷。清晨的山道上已支起二十多个画架——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凝神勾勒山脊线。在他们身后,八十岁的王奶奶端坐如松,皱纹里沉淀着岁月,成为写生课堂的“银发模特”。

“当模特半天挣80块,比晒太阳唠嗑强多喽!”老人笑着数完今日报酬。三年前,这场景在海拔最高的百花峪村还难以想象。

废弃猪栏的华丽转身

村口百花剧场传来悠扬歌声,村民李瑞常望着眼前景象,满眼欣慰。一年前,这里还堆满废弃的猪栏羊圈、柴堆石垛,蚊蝇滋生。

“村里缺个能玩的地方!”村民的呼声在“百千工程”调研中被反复提及。村支书陈长田拍板:拆!

李瑞常不仅让出自家屋后空地,还天天提着茶水帮工。如今,露天剧场成了村民的乐园——广场舞在小戏台前跃动,烧烤晚宴飘香,学生支起画板捕捉刀山的险峻轮廓。那堵记录变迁的照片墙,无声诉说着从脏乱差到美家园的蜕变。

银发模特与紫围裙妇女

百花·宿民宿的画室里,八十岁的王奶奶端坐如松,皱纹里沉淀着岁月。对面,艺术学院的学生凝神运笔。

“半天挣80块,还能唠嗑解闷!”村里五位老人成了写生团队的“御用模特”。不远处的培训课堂里,一群系着紫色围裙的妇女正学习咖啡拉花。她们曾是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如今通过合作社培训,变身“民宿管家”“乡村厨师”。去年,仅这项技能就为每人增收3万余元。

青年归雁点亮山间星光

暮色四合,“一棵大楸树咖啡吧”暖黄灯光亮起。老板擦拭着咖啡机,他是辞去国企工作返乡的“归雁”。

“十一当天卖出280多杯!”他指着院中百年楸树说,“父辈种下它时,哪想过子孙能在树下煮咖啡?”同样年轻的闫强,则将枣庄的营销经验注入“花溪小院”。这处网红打卡地“五一”试营业即爆满,当月营收9万元,更在国庆期间为周边民宿引流100多间客房。

共富链条转动产业齿轮

百花峪的振兴密码,藏在业态的精密咬合中:花溪小院打造网红场景引流,农家乐专注炒鸡、蜂蛹等特色餐饮,民宿提供从高端书舍到亲民客栈的多元住宿。酿蜜坊里,游客摇动蜂巢,金黄蜜汁汩汩流淌,养蜂户增收超4万元;核桃小院农妇的山货摊,国庆七天收入6000元。合作社盘活8处闲置民房统一改造,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这条“引来客-服务客-留住客”的闭环,让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2万元,户均收入超11万元。

当百花剧场飘出欢快舞曲、花溪小院的咖啡香漫过溪流、沂蒙书舍的旅人凭栏远眺……百花峪的故事,早已超越“纳凉”的本意。从环境整治破题,以业态创新架桥,这条山峪用共富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本可共生于同一幅田园诗画。

责任编辑:李殷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