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95后“棉二代”王泽生:从英语跨界到科技棉田的“新农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07 103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 边浩玥 徐鹏飞 通讯员 张志刚

“科技赋能+棉花种植”有没有搞头?来自滨州的“新农人”王泽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位英语专业毕业的年轻人,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城市学子”到“新农人”的蜕变,从父辈手中接过大旗,成为科技种棉的新生力量。

英语专业生的土地情结

日前,在山东省农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棉花种植基地里,有一位头戴遮阳帽、手裹冰袖的小伙子蹲在田间地埂中正在和棉农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田间管理知识。他鬓角淌下的汗珠凝聚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追求科技兴棉的一腔热血。

1997年出生的王泽生大学期间主修英语专业,毕业后返乡种地,和棉花打起了交道。用他的话说,是祖祖辈辈的农民情怀让他不敢忘根,想在振兴家乡的道路上烙下自己的坚实足迹。

村里人和同学们对王泽生的返乡,有各种不解和疑问。“但是在我看来,城市里不缺少我这样的人,但是在我的家乡却需要我这样的大学生。”王泽生说。

外人的言语听听便罢,家人的支持才是定海神针。在王泽生的心里,父亲王建军一直是他的榜样。在当地,王建军是“小有名气”的种棉大户,主导注册成立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引进可持续棉花项目,成为山东省首个国际良好棉花项目合作伙伴,推广种植良好棉花40多万亩,成了当地“土专家”。

家人的支持给了他底气——棉田提供了最初的实践场,亲戚邻里的农业经验成了他的"活教材"。“英语专业确实和农业不搭边,但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土地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王泽生笑着说,正是这份情结,让他在棉花种植上迸发出了新想法。

王泽生(左一)受访者供图

让中药与棉花共生长

伴随全球绿色转型加速,棉花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必然趋势。2021年,由王泽生主导的农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迈上了科技赋能棉花种植之路。

盐碱地怎么改造,土地如何增产?这些都是王泽生需要面对的难题。“要发展,没有科技赋能就不能参与市场竞争。我从返乡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思考如何让科技植入农业生产。”王泽生说,“刚开始,父亲在指导其他人棉花管理生产,我就在一旁认真听、仔细记,毕竟理论知识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区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也慢慢找到了棉花产业发展的路径。”

“以草养虫、以虫治虫。”王泽生介绍,“就是我们在田间棉花旁种植蛇床子这一味传统的中药来养田间的益虫。然后用田间的益虫杀灭田间的害虫。这样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王泽生说:“蛇床子最早应用在小麦上,但是后来发现相比棉花而言,小麦的病虫害并没有那么严重。后来很多专家就在研究,为什么不把这个应用到棉花上呢?于是他们就做了一次尝试。冬天将蛇床子播种下去,次年棉花开花到生长旺季,也是害虫最为泛滥的时候。这个时候蛇床子也正好一块开花,能吸引来很多益虫在蛇床子上栖息。益虫把蛇床子上的害虫吃完之后就会一窝蜂地跑到棉地里,开始吃棉田的虫子。”王泽生说,为益虫创造了一个天然的栖息地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棉花用药量,“而且蛇床子本身是一味中药,它收获之后还能再出售,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土壤中有许多有许多微生物和菌群,长期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虽然使用化肥能在短期促进棉花生长,但其实是拔苗助长,我们更希望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王泽生进一步解释,在棉花种植可持续发展中,棉花秸秆处理的“菌棉连作”模式同样颇具巧思。棉花收获后,棉柴粉碎后集中腐熟,内部温度能够达到70℃以上的高温能杀灭虫卵,腐熟物还田后播上菌种,经过一个冬天,在露天环境下就能长出蘑菇。“既给土地增肥,又多了份收入,一举两得。”

王泽生在田间查看棉花长势。受访者供图

为棉花打造“绿色身份证”

随着消费者对环保、绿色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王泽生带领团队启动了“可追溯棉花”项目,为棉花办理了一张独特的“身份证”。只需扫码,便能清晰了解棉花的产地、种植过程中采用的创新节水减排实践——整个链条信息透明可见。

“棉花从棉田到成衣,要经历大约7个环节,全程保持‘透明’非常不易,”王泽生解释道,“我们按照高品质棉花可持续生产标准来生产,卖给轧花厂后,这些棉花是分垛存放,不能和普通棉花放在一起,它有明确的标识,上面有二维码,能够了解一些信息。等到下一个环节,还是分开存放,扫描上面的二维码,信息还是能够出来的。”

“消费者可能并不清楚种植环节的环保减排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人看到棉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付出的努力和贡献。”王泽生坚定地说。

科技小院架起“产学研”桥梁

推动棉花产业的绿色变革,不仅需要追溯体系,更离不开科技支撑。2022年,山东滨州棉花科技小院应运而生,由山东理工大学、滨城区秦皇台乡政府与滨州农喜棉花合作社共建。这座小院成为了连接高校智慧与田间地头的关键桥梁。

研究生们驻扎小院,运用智能农机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直击棉花种植中的实际问题。“山东理工大学的重点在无人机遥感,”王泽生介绍,“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镜头,分析棉田长势,结合AI模型实现精准施肥,既避免浪费又减少污染。”同时,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也在此开展育种和套种实验。

王泽生也深知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我们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获取前沿技术和经验,再向下游种植户培训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光有想法不够,得有系统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投身棉花事业,去年王泽生重返校园,考取了山东理工大学农业管理硕士。“成本控制、团队管理、市场分析,这些都是创业必需的。”他坦言,读研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将农民的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

“新农人就是要敢想敢试,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王泽生坚信,只要脚踏实地深耕,“泥土里也能长出金疙瘩”。

责任编辑:董丽霞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